丝绸之路背后的历史观

时间:2025-05-27    浏览:45 次     来源:

路上丝绸之路,也叫香料之路、胡椒之路,骏马之路。同一件事,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会体现不同的史观。茶叶、瓷器、丝绸、十三行、丝绸之路,其实都是1492年大航海之后的贸易史观。贸易之外,还是文化、还有作物、还有疾病、还有未来。丝绸之路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主宰世界的未来。如果说任一时间点的运载量、交通量或旅人数量是评估一条路线重要性的唯一判准,那么丝路可说是人类史上旅行量最低,或者说是最不值得研究的一条路线。


一、李希霍芬提出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的是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他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中亚、中国西部一带进行地理考察,持续 3 年多时间。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2世纪,存在着一条从洛阳、长安到中亚撒马尔罕(今为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第二大城市)的商道,这条商道上的主要物流是丝绸,这是一条从中国输出丝绸到中亚、西亚,最终到达欧洲的道路。因为这条路上主要运送的物流是丝绸,影响最大的也是丝绸,所以他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玄奘法师的路线,就是从长安出发,而且是“偷渡”出去的。因为当时唐朝与北方突厥人关系紧张,朝廷禁止国人出境和外国人入境,他只能偷渡过去,最终成功到达印度。大航海时代一般被认为始于1492年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和达伽马开辟通往亚洲的航线。但德国学者指出大航海时代实际上应该从明朝开始,因为郑和早已率领船队走遍了印度洋,东方其实比西方更早开启了海上探索。这条由中国人早早开辟的海上通道,就是今天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二、世界大交流的商业模式

世界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战争、移民、传教。但这三种传播方式都有消极的一面,经常伴随着暴力。战争当然是暴力,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也伴随暴力,到新的地方,征服、奴役本地人都需要暴力。传教也有暴力,在世界历史上也有欧洲人一手拿剑、一手拿《圣经》;伊斯兰世界有一手拿剑、一手拿《古兰经》,这样的传播方式。

在众多交流方式中,只有商业是一种和平、可持续的手段。商人们在全球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将各地的思想和文化紧密连接起来,推动了世界的持续发展。


三、为何是丝绸?

能进行长途贸易的商品,必须具备几个条件:轻便、不易损坏、价值高。在古代,符合这些条件的商品非常有限,主要有丝绸、香料、贵金属和珠宝。其中香料价格极高,因此有学者认为,丝绸之路也可称为“香料之路”。至于贵金属和珠宝,受众有限,且贵金属通常作为货币流通,不单纯作为普通商品。

贸易需要贸易平衡。中国的丝绸之路必然要经过伊朗的控制区域,当时被称为安息帝国。伊朗成为中国在丝绸之路上最重要、最密切的贸易伙伴之一,伊朗马凭借优异的体型、速度和耐力,成为中国在古代最重要的进口商品之一,保持着贸易的平衡。

中国的自然条件与伊朗、中亚地区大相径庭,伊朗马引入中国却没有办法繁衍。汉朝和唐朝时期也进行过多次尝试,但这些马跟本地马交配后,后代逐代退化,原来的特征也就慢慢消失了。


四、有限的贸易量

即便在最佳状态下,一头骆驼也只能驮运约180公斤货物,每日行进约60公里。中国人民大学的考古学家李肖教授,他记录现实中骆驼每天能走30公里已属极限,远远低于理想状态。

敦煌壁画中,还生动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商人们行进途中,常常遭遇强盗。有些强盗直接将货物洗劫一空,有些则勒索“买路钱”,地方政权也常以各种名义征收通行费用,大大增加了贸易成本。

只有在汉朝和唐朝时期,丝绸之路才真正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相对稳定。罗马帝国和大唐盛世的强大势力,保障了沿途大部分区域的安全与畅通,这种局面维持了约两个世纪。然而,到了3世纪,随着罗马帝国开始衰落,世界局势陷入混乱,从此丝绸之路的通行逐渐中断。唐朝也是这样,安史之乱爆发后,国家动荡,中央对西域的控制力削弱,丝绸之路也逐渐没落。

但李伯重认为丝绸之路正式终结的标志性事件发生在明朝嘉靖三年。当时,一位大臣向嘉靖皇帝上奏,建议彻底放弃嘉峪关以西的地区。原本设立在西域的边防机构被全部撤回,同时主张终止与西域的朝贡与交往,实行“闭关绝贡”政策,从此不再跟他们打交道。明朝兵部也对此表示支持,认为维持西域秩序、安抚部族、驻扎军队的成本极高,得不偿失。因此,嘉靖三年陆上丝绸之路正式终结。

美国著名历史学者余英时指出,实际上汉朝和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贸易主要依赖的是海路而不是陆路。因为罗马帝国进口丝绸的数量之大,如果完全依赖陆路运输,不仅数量远远不够,而且价格也将会是天价。


五、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大致是:从中国长江流域出发,经扬州、宁波一带港口启航,运送至印度。罗马人在印度设有大量商业据点,因此能够顺利将中国丝绸再转运至罗马。

欧洲人为何必须绕道非洲?当时控制地中海和红海航线的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一个穆斯林国家,与欧洲基督教世界长期对立,导致传统的陆地和中东贸易路线受阻。欧洲人被迫寻找新的海上通道。绕行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并直抵印度的成功,标志着东西方首次实现全球性海上连通,全球贸易网络初步形成。

欧洲人大航海的两大动机非常明确:一是寻找传说中的“东方大国”——中国,马可·波罗的游记在欧洲引起巨大反响,哥伦布与达·伽马都曾以寻找中国为目标;二是寻找香料,尤其是胡椒。

胡椒在中世纪的欧洲,它的重要性不亚于黄金。由于没有冷藏设备,肉类保存只能依靠腌制,而单纯用盐处理的腌肉口感粗糙。人们发现胡椒不仅能改善风味,还有杀菌作用,于是成为加工肉类、延长保鲜时间的理想辅料。当时胡椒主要产自印度,而最大的消费市场其实是中国,中印之间的大宗贸易很大程度上就是围绕胡椒展开。

印度尼西亚马鲁古群岛(又称“香料群岛”)发现,不仅盛产胡椒,还有豆蔻、丁香等高价值香料。这些香料成为东西方贸易的核心资源,欧洲人在中西贸易中迅速获利:一部分香料销往中国,更多则以数倍的利润售往欧洲,使香料群岛成为16世纪最重要的中西贸易节点之一。


六、贸易下的城市的兴衰

唐代最繁华的首都长安,人口估计不过七八十万。而广州作为边远城市,竟有12万外国商人常住,比例之高,令人震惊。广州这个原本在唐朝时期极为重要的贸易中心,在黄巢起义期间遭遇了严重打击,外国商人几乎被屠杀光了,广州因此迅速衰落,成为外国人不敢再贸然前往的城市。随着广州的没落,泉州迅速崛起。到了宋朝晚期及元朝时期,泉州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海上贸易港口之一。


七、贸易商的兴衰

到了元朝,来华的外国商人数量进一步增加。元朝人将这些各地来的外国人统称为“色目人”。“色目”意为各种肤色、各种类别的人群,“目”在这里有分类、归档的意思。色目人中,大多数是中亚人,其中许多信奉伊斯兰教;来自西亚的人也大多是穆斯林;而东欧人多为基督教徒,此外还有犹太人。元朝对各民族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蒙古人为统治阶层,居于第一等;色目人作为辅助统治者,位列第二。

汪大渊是江西南昌人,他原本只是个普通商人,却有着非凡的冒险精神和开阔的眼界。虚岁20岁时,他从泉州登上远洋航船,开启了第一次航海之旅,过了4年才回到国内。他到了澳大利亚。当时澳大利亚住着一两万年前从东南亚迁过去的土著居民,和外界隔绝了好几万年。汪大渊是有记录以来第一个到达澳大利亚的外来者。

1337年,才27岁的汪大渊又进行了一次远航。第二次航行花的时间更短,路线也更熟悉。他把两次航海的经历写成了一本书,叫《岛夷志略》,详细记录了沿途各地的风俗人情和航线信息。

郑成功是两岸公认的历史人物,无论在中国大陆,还是在中国台湾都被尊崇、纪念。郑成功建立了系统的海上贸易网络,内陆有“山五商”,分金、木、水、火、土五个商行,以杭州为中心;海外则有“海五商”,分为仁、义、礼、智、信五个商行,全面主导海上贸易。他垄断了东海航运,据统计,当时往返日本的商船中有60%被郑氏家族控制。在中国广州,也出现了一位世界级富豪——伍秉鉴。虽然伍秉鉴在中国传统历史教育中几乎被忽视,在美国却非常有名。内森·罗斯柴尔德有一句著名的口头禅:“我才不在乎把哪个傀儡安置在大英帝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的宝座上,因为掌控国家货币的人,才是真正统治国家的人,而我就是那个掌控货币的人。” 这句话充分展现了他在金融领域的霸主地位和巨大的影响力。


、贸易史观下的倭寇

倭寇并不单纯是军事或治安问题,更是中日之间非法经济联系的体现。到了明朝隆庆年间,隆庆帝最终决定开放海禁、允许合法对外贸易,从此倭寇问题逐渐消失。这也说明,经济联系与政策调整相互作用,直接影响中外交往的格局与安全局势。


、文化传播

中西方大规模的接触和交往是从十九世纪开始的,西风东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中国社会。在这西风东渐之前,有一股强劲的东风西渐。欧洲于十八世纪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把王公贵族、文人墨客乃至市井细民全都卷入其中,不少欧洲人如痴如醉地欣赏和赞美中国文化,将中国看作是世界上理想的国度。但是,这些条件并不是中国人为他们送上门去的,而是欧洲人自己主动创造的。

中国北方现存最早的清真寺之一,是北宋时期修建的北京牛街清真寺。泉州在宋元时期成为国际大港,大量穆斯林商人在此定居、兴建清真寺。泉州清净寺就是宋朝时期由阿拉伯裔穆斯林建造的,是中国内地现存最典型且历史最悠久的阿拉伯风格清真寺,极具历史和艺术价值。


、作物传播

陆路丝绸之路不仅传播宗教、文化、艺术,还带来了丰富的农作物与科技。大蒜、核桃、芫荽(香菜)等作物,都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这些原本都不是中国本土植物。


、一点思考(引用)

我们对 “丝绸之路终结” 的固有认知,以为这条跨越欧亚大陆的商路是因战乱、闭关锁国或外敌入侵而被迫中断的。但实际上,使丝绸之路逐渐失去全球影响力的,是一系列看似 “和平” 的转变 —— 航海技术的发展、新航路的开辟,以及欧洲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上升。这些变化让丝绸之路从世界舞台的中心,变成了边缘。这就像一条曾经热闹非凡的老街,随着城市扩张和新商圈的崛起,渐渐变得冷清,但它并没有消失,只是被时代悄悄 “边缘化” 了。


在全球重心转移之后,丝绸之路沿线依然有货物流通和文化交流。只是它从全球贸易的主轴,退居为一条区域性的通道。我们之所以感受不到它的延续,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从 “中心” 视角理解历史,而忽视了那些 “静默存在” 的边缘路径
“一带一路” 倡议,就是希望重新激活这条古老的通道,尝试从 “被边缘” 中寻找 “再中心” 的可能。历史的 “终结” 往往并非消失,而是功能与位置的转变。真正重要的是,我们能否读懂趋势,在被忽略的角落中,发现未来的可能。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