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孙传尧院士逝世的消息,我是无比心痛的,从此中国少了一位矜矜业业,为中国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的伟大科研者。
看完了孙院士的故事,让我深深感动,从孙院士身上我看到了,老一辈科学家们不屈的精神,和坚定的信仰。
让我们一起走进孙院士的故事。
人总要做点事,人各有各的活法,只要这个人不白活一生,不白上大学,不白学专业就行。—孙传尧
01
可可托海的十年
孙传尧 ,黑龙江饶河县人 , 1968 年沈阳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 有色冶金系选矿专业本科毕业,孙院士怀揣着面向边疆,面向厂矿的情怀来到了新疆可可托海野外四矿。
这里交通极为不便,冬天大雪封路 ,不通汽车 ,只有履带拖拉机和马拉爬犁可行 ,不然就骑马 。
孙传尧到可可托海的前六年 ,先后当过装卸工 、搬运工 、房屋修缮工, 在井下当过采矿工 、掘进工 ,在选矿厂当过磨矿工 、重选工 、磁选工 、浮选 工和值班长 。
第一线许多艰苦的工作孙传尧都干过 。当装卸工运粮 、油 、面 时 ,他一次扛过 8 袋面粉 160 斤 ,弱不禁风的大学生硬是历练成了皮厚肉实的 东北大汉 。
曾有工人对孙传尧说:“你如果不戴眼镜 ,就和我们工人一样了。
孙传尧大学时常给班里的同学理发 ,在可可托海四矿也成了义务理发员 。下班后 ,或星期天 ,找他理发的人不断 ,也包括给孩子理发 ,偶尔也给女性家属理发 。
有一天 , 四矿选矿厂因停水而停产 。原因是小水坝漏水使水泵的吸水 井水位低 ,水泵抽不上水 。
当班的工人和孙传尧及几位同学都赶去修水坝。
需要把一块很大的石头从水里捞起来筑坝 ,工人们用绳子绑住石头 ,一起用力 ,然而费了很大劲都拉不上来 。
这时 , 哈萨克族老模范恰盘师傅主动 下到水里去推石头 , 当时的室外温度大约是零下 25 摄氏度 ,冰冷的水很快 漫过他的长筒水靴 ,渗进他的裤子 。
见此情景 ,孙传尧立刻跳入冰寒刺骨 的水中 ,跟恰盘师傅合力往上推 ,在其他人拉绳子协助下 ,把大石头推了上去 。水坝很快修好了 ,选矿厂恢复了生产 。
事后有师傅夸孙传尧说:“我 们这是亲眼看到了这些大学生的思想觉悟。”
孙传尧说:“是恰盘师傅先下水的 ,我不能不下。”这件事加深了普通工人和大学生工人的相互了解。
【从1950年建院,就是一批老的科学家奠定了良好的学风,就是经过多少次大的战役,大的工程来锻炼,使我们研究人员,有一种自立,始终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孙传尧
02
在可可托海八七选矿厂工作这几年,孙院士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升。
正是源于在生产第一线工人岗位上的磨炼 ,孙传尧练就了一身工艺操作和设备维修的本领 ,这为他以后三十多年从事选矿工程技术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
以至于 1984 年他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工程师的身份 在广东凡口铅锌矿搞工业试验时 ,包括机械 、电力等 , 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 ,不少人还以为他是机械工程师。
几年后 ,这批东北工学院学生以实力得到领导和工人们的认可 ,先后 被从工人岗位上调离从事技术工作 。孙传尧是第一个
在 1974 年前后 ,88- 59 选矿厂处理低品位的锂矿石 , 因流程结构和工艺条件不适应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浮选的锂精矿均为废品 ,冶炼厂拒收 ,产品质量成了瓶颈 , 一堆堆的废品堆满了本就不大的厂区 。
中午吃饭时 ,食堂炊事员说:“你们天天生产废品卖不出去 ,不管正品 、废品 ,我每天还都得给你们做饭吃。”
本来心里就着急 ,这话更刺激了孙传尧 。
从此 ,他经常独自在实验室做实验 ,憋着劲一定要找出一个能生产合格产品的方法来。
不久 ,实验有了头绪 ,孙传尧向主管生产的 88-59 选矿厂副厂长李金海 报告 。
在李金海的支持下 ,孙传尧独自设计并组织了工业化实施 ,改造了 流程结构 ,调整了浮选药剂 ,使得当原矿含氧化锂 0.32%时 ,所获得的浮选 精矿含锂达到 4.42% ,超过 4.0% 的合格品标准 。
这样高的生产指标不但当 时在国内没有达到过 ,就是在国外也是绝无仅有 。
这不仅结束了可可托海 锂精矿长期生产不了合格品的历史 ,而且为提高低品位锂资源的利用率提供了技术支撑 。当时 ,孙传尧只有三十岁。
1975 年夏 ,为了最终确定建设中的 87-66 选矿厂 1 号系统的浮选流程, 冶金部下达命令 ,要求可可托海矿务局与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合作尽快完 成选矿工业试验 ,为大选矿厂最后的设备安装提供依据 。
可可托海矿务局 让孙传尧担任现场工业试验负责人 。
厂里浮选机不够 ,在那个年代 ,从边远的地区去东北采购计划外的设备 ,在时间上是已无可能 , 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设计 ,自己造 。
孙传尧和一批技术人员 ,包括肖柏阳 、舒荣贵桂、努尔居曼(苏联留学生) 等 , 以及十几名工人 , 日夜奋战了二十多天 ,十台崭新的浮选机生产出来了 ,按期在 88-59 选矿厂安装到位 。
而此期间孙传尧 四岁的女儿生病正在住院 ,他竟然没舍得花哪怕一个小时的时间去医院看 一眼 。
刻苦的攻关 、勤劳的汗水终于开花结果 ,工业试验开车后一次成功,保证了大选矿厂的建设进度。
1975 年秋季 ,历经十年时间设计和建设的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锂 、铍、 钽铌选矿厂 , 即可可托海 87-66 选矿厂终于竣工剪彩 。
这在冶金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都是一件大事 。然而 ,喜忧参半的是 ,剪彩后的选矿厂却停工了! 因设计 、施工 、工艺和设备中存在诸多问题 ,选矿厂无法投产。
从 1975 年冬季开始 ,孙传尧担任 87-66 选矿厂的技术总负责人 。
1976 年 10 月 ,他出任生产技术副厂长 。孙传尧和李金海厂长带领工程技术人员 和工人们完成了上百项大大小小的技术改造 ,
先后解决了零下 60 摄氏度至 零下 50 摄氏度的严冬水源地供水 、非保温矿浆管道两相流输送 、粉矿仓冻结 、尾矿库冰下沉积放矿等关键性的工程技术难题和大量的工艺 、设备改 造任务 ,终于使全厂打通流程 。
1 号和 2 号系统铍锂浮选分离工业试验及转 产成功 ,为该厂的成功投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选矿厂的某些技术成果一直被沿用至今。87-66 选矿厂 2 号系统原设计二段磨矿分级回路中没有回收钽铌 。
孙传尧考察后发现这里有提高钽铌回收率的潜力 。
因此 ,他设计增加了扇形溜槽和摇床的组合重选设备 ,提高了钽铌的回收率。
选矿厂刚投产 , 问题多 。
在最困难最紧张的时候 ,孙传尧在现场工作经常是通宵达旦 ,一干就是十几至二十几个小时 。
那时全国工业学大庆,生产就是无声的命令 。
孙传尧多次看到工人们现场抢修设备排除故障时不顾个人安危忘我工作的场面。
在零下50摄氏度的严寒深夜中,维吾尔族挖掘机司机朱会为了方便抢修不得不摘下手套,裸露双手在挖掘机底盘下操作,几分钟后,接触冻铁的双手和小臂上布满一道道红黑色的冻伤;
寒冬深夜,在尾矿库工作的哈萨克族老工人打着手电冒着风雪独自在尾矿坝上来回检查。
孙传尧为这些工人们深深感动,这一幕幕的动人情景深深地刻在他的脑海里,让他提高了责任感 ,也使他更加严于律己。
1977 年春天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老工程师姚万里带领科研组来到可可托海 ,进行 87-66 选矿厂 1 号系统优先选铍 、铍锂分离的工业试验和生产调试 ,孙传尧全面负责这项工程 。
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 ,工业试验及生产 调试获得成功 ,随即转入生产 ,开创了中国浮选生产绿柱石精矿(铍精矿) 的历史 。
随后 ,余仁焕等与新疆冶金研究所合作 ,完成 2 号系统铍锂分离的工业试验 。
这两项成果都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我们后来的人在老一代的熏陶之下,我们自然而然就继承了这种风格,人家工会买了多少张电影票放兜里,一张张废了我都不去看,除了现场生产在实验室做实验,就是在家里。我们有不会的问题问谁都不懂,虽然的地区比较偏远,都是尖端的问题。—孙传尧
03
1978 年 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专业的研究生。
那个秋日的早晨 ,孙传尧离开矿区去北京报到 。
他计划不惊动任何人, 在妻子 、孩子和朋友的陪伴下来到车站 ,乘班车去机场 。
可万万没有想到,竟有近百人在民航班车前等着他 ,大家一大清早赶来为他送行 。
孙传尧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努力控制着感情 ,和列队送行的人们一一握手道别 。去机场的民航班车正好路过选矿厂 , 当他看到一座座洒下自己汗水的车间、 厂房和那静如湖面的尾矿库时 ,一种强烈的眷恋和不舍使他百感交集 。
他强忍着眼中的泪花 ,不让它在亲人面前落下来。
1981 年 ,孙传尧在北京矿冶研究总院选矿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 ,并进入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工作 ,先后担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科研处处长、副院长、院长。
1991年 12月 13日,他当选为俄罗斯圣彼得堡工程科学院院士。
1994年 1月,孙传尧担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矿物加工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2000年,孙传尧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2003年,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传尧院士是一位值得被永远铭记的科研工作者,他身上流淌在着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奋斗和不忘初心的信仰。
以此文吊念我们尊敬的孙传尧院士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