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作为《抗日战争档案汇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卷》第一部的《新疆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汇编》出版发行。这部汇编以影印原始档案的形式,通过150余件档案,全面展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假道苏联辗转由新疆回国、新疆地方政府妥善安置和东北抗日义勇军协助新疆地方政府维持社会安定并积极支援抗战等历史,对深化抗战史研究、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具有重要价值。
一提供原始资料
《新疆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为档案原件的全文影印,未经过多修饰与解读,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历史原貌。这些档案记录着从东北抗日义勇军踏上新疆土地那一刻起,新疆地方政府对其进行安置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从义勇军抵达新疆的人员信息登记,到安置过程中的各类行政指令、物资调配记录,再到他们协助新疆地方政府抵御马仲英部乱新、充实地方军警等的详细记载,每一份档案都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信息,为我们研究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新疆地方史、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二呈现历史细节
在安置时间上,以往普遍认为始于1933年1月,止于1933年8月,《汇编》的出版打破了这一认知。事实上,安置工作一直延续到1945年九十月间,时间跨度之长远超想象。《新疆全省保安司令部军官大队致新疆省会警察局的函(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即记,“为增强防卫军力起见,着即组织全省保安司令部军官大队。兹派孙庆麟[1]为该大队中将队长。该大队人员即以全省保安司令部编余,及各部队调职附员一百六十余人,及在迪化城失业之东北军人编组之”,并派专人“前赴各县收编东北失业军人”[2]。该电文说明,直至1945年下半年,新疆地方政府仍在开展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工作。这份档案说明,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工作持续时间长达十余年。
从安置范围来看,过去研究以为仅局限于伊犁、塔城、迪化等地。《汇编》收录的档案表明北疆各地参与了安置工作,南疆地区也有涉及。《新疆省政府关于巴楚县现无乘新绥汽车来新东北军人及眷属事致巴楚县县长的指令(一九三六年十月六日)》中,虽然明言巴楚县现无乘坐新绥汽车来新东北军人及其眷属(第117页),但从中可以推测巴楚县很可能曾安置通过其他方式来此的东北军人及其眷属,至少新疆地方政府通过整编、合编东北抗日义勇军将其分散驻扎在南北疆各地。如此广泛的地域覆盖,体现出安置工作范围广,新疆各地在接纳东北抗日义勇军时齐心协力,共同为保存与发展抗日力量贡献力量。
对于安置细节,此前人们知之甚少。《汇编》则详细记录了安置过程中的诸多细节,包括义勇军的入境地点、来新批次、人员数量、将领姓名、外事交涉、沿途安全、食宿交通、生活保障、工作安排、眷属安置、民众慰劳等。《迪化县县长张松龄致新疆省政府主席的代电(一九三三年三月二日)》中“拟请主帅在政界公务人员内再委办事、招待人员各数员,饬将义勇军住居房屋刻速收拾,并将招待用物预为筹备,以免临时贻误”(第4页)的安排,《东北民众救国军步兵第二旅代理旅长郑润成等关于该部由苏联回国至新疆情形等事致鲁效祖转林淼[森]转苏炳文、吴德林的电报(一九三三年四月九日)》中“其招待之殷拳、衣食之精备,罔不尽善尽美,足舒我从前之困惫。部众至此莫不鼓腹欢腾,如归乡井”(第35页)的感激,《新疆边防督办公署关于张耀东护送义军眷属沿途各局不必按站检查等事致公安管理处的密令(一九三八年二月二十三日)》中“急电东路所属各局,对于该眷属不必按站检查,俟到省时再由该处派员检查,免误中途时间”(第217页)的叮嘱,《哈密县政府致新疆省政府的呈(一九三七年十月二十二日)》中“职县招待第三十七次汽车运新东北义(勇军)眷属”(第207页)的统计,这些细节不仅让我们更真切地了解当年安置工作的具体情况,也展现出新疆地方政府在安置过程中的精心筹划与周全考虑。
完善东北抗日义勇军研究体系。以往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其在东北的抗日斗争,而对他们撤离东北后的去向与发展关注相对较少。《汇编》的出版,拓宽了义勇军研究的视野。它详细记录了新疆地方政府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全过程,使学者和读者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义勇军的历史轨迹。从义勇军在东北抗日战场的浴血奋战,到他们在新疆的战略转移与重生发展,这一系列的历史事件构成了义勇军完整的历史脉络,为义勇军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素材,有利于义勇军研究体系的完善。
深化新疆抗战史研究。长期以来,新疆在抗战中的地位与贡献在抗战史研究中未得到充分重视。新疆作为抗战大后方,承担着安置抗日力量、保障通道畅通、捐献支援前线、建设巩固后方等重要任务,在抗战全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汇编》清晰地显示,新疆在抗战时期绝非边缘地带,而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疆不仅为东北抗日义勇军提供了庇护所,使其能够保存抗日力量,还通过保障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畅通、发动各族人民支援抗日前线和建设巩固抗战大后方,为抗战胜利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档案为重新审视新疆在抗战中的地位提供了坚实的证据,将新疆抗战史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汇编》详细记录了东北抗日义勇军通过维护新疆局势稳定(第19~24页)、屯垦戍边(第345~347页)等为抗战建设新疆这个坚实的大后方,通过捐款支援苏联红军的抗德战争(第383页),在自身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修筑西北国际援华交通线(第378页)等事迹,这些内容展示了他们在抗战中的特殊贡献。同时,东北抗日义勇军与新疆各族人民在共同抗战过程中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及形成的民族团结精神,也是新疆抗战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为我们把握抗战时期的民族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汇编》生动地展现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艰苦抗战历程,尤其是他们在远离家乡的情况下,依然坚守抗日信念,积极投身抗战事业。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就是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通过阅读这些档案,我们能够深刻感受到先辈的家国情怀,激发自身的爱国热情;在面对困难与挑战时,以先辈为榜样,坚定维护国家利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汇编》还记载了东北抗日义勇军在新疆面临的诸多困难,如恶劣的自然环境、匮乏的物资供应等,但他们凭借顽强的意志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重重困难,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当代社会仍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亮点与不足
《汇编》具有两大亮点。一是时间脉络清晰。《汇编》以时间为线索,将档案资料按照新疆地方政府对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安置进程进行排列。从新疆地方政府派员专管义勇军入新事宜的筹备阶段,到义勇军初抵新疆各级政府接收招待的实施阶段,再到逐步稳定后眷属资送和军人安置的善后阶段,每个阶段的档案依次呈现,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历史的演进过程。这种时间顺序的编排,有助于我们梳理新疆地方政府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的脉络,了解不同历史时期安置的重点与方式方法。二是精心编制目录。《汇编》对原标题完整或基本符合要求的档案使用原标题,原标题有明显缺陷的进行修改或重拟,无标题的则加拟标题。《汇编》编制了详细的目录,对每一份档案的标题、时间、来源等信息进行了准确标注。目录不仅清晰地展示了档案的整体结构,还为读者提供了快速定位所需档案的便捷途径。通过目录,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到不同阶段中档案的主要内容,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查阅,节省大量时间,充分发挥详细目录的引导作用。
当然,《汇编》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尚需发掘相关档案,如反映沿途各级地方政府积极筹备、各族人民热烈欢迎东北抗日义勇军入新的档案,有关义勇军积极投身生产建设以及踊跃支援抗日前线的档案等。二是未按专题分类,若能采用时间顺序与专题分类相结合的方式,则能为读者提供更为清晰的阅读脉络。三是有待编制索引,如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关键词索引等多种索引,进一步丰富档案的检索方式,方便读者从不同角度查找所需信息。四是缺少必要注释,应该对涉及历史背景、地方习俗或专业术语的内容进行注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档案内涵。五是存在个别讹误,如第32、35页的两份档案中,将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写作“林淼”。
《新疆安置东北抗日义勇军档案汇编》以其真实详尽的内容、科学有序的编排,在学术研究与现实意义方面都展现出重要价值。它不仅为抗战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一手资料,填补了诸多史料空白,深化了对东北抗日义勇军和新疆抗战史的认识,还通过保存文化记忆、传承抗战精神,进一步铸牢新疆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当代社会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