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疆”山如画。春华秋实,又是一年好“丰”景。
扑面而来的“丰”景,值得晒一晒:资源丰富的农业大区新疆,绿洲葳蕤,沃野千里。从塔里木河畔到阿尔泰山麓,从吐哈盆地到伊犁河谷,粮棉油料作物、瓜果蔬菜牧渔,一个个秋忙场景,都是一帧帧“丰收大片”。
生机盎然的“丰”景,值得品一品:锚定建设农业强区目标的新疆,聚力携手助农,同心绘就“疆”来。只见农田里汇聚的心血和汗水,凝结成累累硕果;园区内规划的产业“施工图”,转化为壮观惊艳的“实景图”。
五彩斑斓的“丰”景,值得赛一赛:着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的新疆,各地立足优势,以产业振兴推进乡村振兴,从特色种植到定制生产,从打造品牌到电商销售,一个个特色品种增收多、前景广,一个个特色产业甚至产业集群呼之欲出。
有担当 年年增产不是梦
位于天山北坡的奇台县西北湾镇柳树河子村,9月中旬秋高气爽,正是播种冬小麦的好时节。今年,柳树河子村柳丰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冯汝刚计划将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到2700亩。
“这些年,我种小麦年年增产,去年收成比前年好,今年的产量又比去年高。”9月16日,冯汝刚乐呵呵地说。去年他种了2100亩冬小麦,今夏收割后平均亩产650公斤,比上年亩均增产50公斤。
而在天山南北,像冯汝刚这样的“种粮达人”还有很多。春去秋来,一茬茬粮食直补、一年年稳产增产,激发着他们不断高涨的种粮热情。而每一年丰收都不容易,稳产增产的背后,又彰显着他们的默默奉献和时代担当。担当—增产—更担当—又增产,在新疆的“大粮仓”里,形成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良性循环、持续双赢的大好局面。
新疆是全国重要的粮食、棉花、林果、畜牧业生产基地,肩扛责任、胸怀担当的不仅仅是广大农户,还有奋战在农业生产一线的基层干部、农业专家和技术员、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创业者。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是新疆春小麦主要种植区之一,近年来,这里的春小麦高产示范田连创全疆春小麦高产纪录。针对农民种小麦多是依靠老经验、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不够等不足,该县邀请小麦种植专家来“传经送宝”。同时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让良种推广工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相匹配,确保粮食高产稳产。
“现代农业是系统工程,作为搞农业的致富带头人、技术领头雁,我们要有责任、有担当,把积累下来的农机使用、节水节肥、病虫害防治等经验推广出去,带动更多种植户增收致富。”9月21日,在沙雅县德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联社的棉花高产示范田里,望着挂满枝头的饱满棉桃,合作联社理事长欧阳德明对一起管理棉田的技术员说。
在疏勒县阿拉甫乡,为了让引进不久的朝天椒丰产丰收,分管农业的乡干部和技术员清晨便来到田间地头,等候为种植户服务;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海努克镇,从春种到秋收,田间地头总能看到助农志愿服务队的身影;在焉耆回族自治县七个星镇,“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的产业经营模式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的社会担当,使得种植户风险少了、收获多了……
丰收的画卷里,播洒着政策的阳光和雨露;丰收的答卷里,跃动着社会和谐的音符。在阿瓦提县文化馆,记者看到当地农民画家新近创作了一批反映丰收景象的作品,色彩艳丽的作品中洋溢着丰收的喜庆,也展露出广大农民感恩的情怀。在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画家眼里,丰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丰收的样子,就是处处和谐的社会氛围、敢于担当的生活态度。
有底气 稳步增收有把握
眼下,“中国核桃之乡”乌什县的30余万亩核桃陆续进入采摘季。望着自家的30亩核桃林,乌什县阿克托海乡麦盖提村村民阿卜杜萨拉木·伊斯拉木满意地说:“今年预计每亩能收300公斤,比去年多二三十公斤,而且品质比去年更好。”
说到今年的核桃长势,阿卜杜萨拉木等农户曾捏了一把汗。5月初,核桃正处在开花坐果的关键生长期,乌什县出现了反常的倒春寒天气,有人估计,受天气影响较大的核桃种植区将减产30%左右。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种植户看到了今年核桃产量不减反增的转机。
“极端天气变化确实对核桃及其他一些农作物生长影响较大,但我们通过及时到田间地头为果树驱寒、抓紧果园后期管理等方式,把损失降到了最低,让保留下来的果实长得更大、更饱满,这就是科学田管的底气。”乌什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副书记、局长居来提·阿不都热合曼说。
一系列惠农支农助农政策,是农业稳步增产、农民稳步增收的底气;优良的种子品种、先进的农机设备、科学的种植方式,也是种植户稳步增收的底气。
在塔城市恰夏镇团结社区,居民景云亭种了240亩小麦,收割前测产时,他就估算到比去年收入要高一些。“小麦种植实现全程机械化后,生产各环节投入人力越来越少,效益越来越大。”景云亭说,在小麦收割过程中,他发现今年使用了更先进的大型联合收割机后,小麦损失率明显降低,实现了“颗粒归仓”。
在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太平村,大蒜种植户今年亩均人工成本降了一半。原来,往年当地都是人工采挖大蒜,每亩地人工采挖成本在800元至1000元,今年引进了专业的机械采收,每亩地采收成本不到400元。
农业生产,节本就是增收。今年,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膜下滴灌技术,棉花等作物的干播湿出技术,废弃果木枝条和作物秸秆的回收利用技术,林果、蔬菜种植和牛羊养殖的种养循环模式、智慧化农田监测管理模式在多个地州市广泛推广,以前“靠天收”的种植户,从春耕生产时便对一年的丰收胜券在握,因为他们紧紧握住了科技种田的“方向盘”。
有创新 提质增效空间大
未到年底盘点时,和田市伊里其乡亚甫拉克村村民麦提托合提·亚森便算起了今年的增收账,无论是特色种植,还是特色养殖,他都尝到了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甜头。
“我种了6亩地,其中3亩玫瑰花卖了1万多元。家里养的牛羊,每天卖牛奶和酸奶的收入就在150元左右。”麦提托合提说。
以前也种玫瑰花,也养牛羊,为啥收入远不及现在?麦提托合提明白,这是产业振兴的魅力。加快推进现代化产业发展的政策一竿子插到村里,基层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干部送政策、送服务,落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送技术、送订单,麦提托合提和乡亲们有种被“发展步伐带着走”的幸福感觉。
8月下旬后,进入采摘期的精河县10万亩枸杞一派丰收景象。在该县托里镇吾夏克巴依村王磊等种植户眼里,鲜艳欲滴的枸杞挂满枝头,就像玲珑剔透的红宝石。其实,枝条上满目的枸杞外观没多大变化,变化的是枸杞产业在持续提质增效中为种植户不断打开增收空间。
精河县枸杞产业发展中心主任赵玉玲介绍,精河枸杞卖得好,离不开企业的精深加工,离不开销售端的努力。今年,全县枸杞头茬鲜果产量4万多吨,一部分被本地枸杞加工企业收购,继而被加工成枸杞原浆等受市场欢迎的产品;一部分则销往全国各地。
种子研发创新、苗木培育创新、种植结构创新、田管模式创新、经营理念创新、带富机制创新、园区创建创新……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发展潮涌天山,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模式植根基层,一系列创新雨后春笋般布满新疆大地。
这其中,有政策的鼎力支持。各地充分挖掘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乡土文化、民族传统等资源,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科技、养生等产业深度融合;有科研机构的大力探索,比如,新疆农业科学院先后成立种业中心等六大创新中心,积极培育省部共建干旱荒漠区作物抗逆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新疆农业基础研究创新发展;有农业新型主体及致富带头人的努力尝试,比如温宿县托乎拉乡托万克苏布拉克村,尝试“鸭稻共生”农业模式,不仅生态效应好,农业经济效益也大幅提高……
各种创新驱动着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升级,也让新疆各地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更加丰富多彩。在今年的疆内外各种展会上,城乡间各种文旅活动中,都少不了新疆特色农产品庞大的阵容。
庆丰收、促和美,是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题,更是新疆大地“三农”的真实写照。
【责任编辑:盛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