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国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安全遇到了严重危机。俄国、英国、日本、法国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
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落后的东方中国及其邻国,成为侵略者争夺的主要目标。列强将侵略魔爪伸向中国西北(俄英侵略新疆)、西南(英国侵略西藏)和东南地区(日美侵略台湾)。
其中,控制印度的英国和与新疆接壤的俄国,都力图在新疆扩张侵略势力。
到了19世纪,沙俄逐渐形成了夺取南疆喀什噶尔的基本构想:在经济上,替俄国资产阶级在这一亚洲心脏地区开辟其他列强不易进入的销售市场;在政治上,把它变成俄国控制下同英国角逐中亚的前哨阵地,进可以经帕米尔、克什米尔威胁英属印度,退足以阻遏英国向北的扩张。19世纪60年代,俄国正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动。60年代中叶,沙俄还计划对伊犁和乌鲁木齐实行军事占领。——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
新疆是中国的西北屏障,从19世纪60年代,沙俄就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西北大片领土,威胁到新疆的安全。
1864年(同治三年),新疆地区少数民族上层分子反对清政府,形成内乱局面。
当时,新疆各族人民发动的大规模反清运动遍及天山南北,但各支反清势力的领导权皆为阿訇、和卓、伯克和清朝地方官吏等上层分子所掌握,他们为争夺领导权,互相攻杀,形成库车、和阗、喀什、吐鲁番等等若干地方割据势力。与清兵互相攻伐,局势混乱。
1864年8月,柯尔克孜族人思的克夺取喀什噶尔的回城疏附,又进攻汉城疏勒,因久攻不下后派金相印赴浩罕求援,迎请大小和卓之后、张格尔之子布素鲁克汗返回新疆。这正好给怀有政治野心的阿古柏提供了躲避打击报复和入侵新疆的机会。
阿古柏,塔吉克人(一说乌兹别克人),约1820年出生在中亚浩罕国一个巫医家庭,原名穆罕默德·亚库普(Mohammad Yaqub Beg),早年在街上当舞师。
1865年春,沙皇控制下的中亚浩罕国的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入南疆,强占喀什噶尔(今喀什市)等地。阿古柏受浩罕摄政王的派遣,趁新疆举事反对清朝统治之乱,与喀什噶尔封建主金相印勾结,率军侵入新疆南部。
1867年2月,阿古柏成立“哲得沙尔汗国”(注:意为七城国,即喀什噶尔、莎车、和田、库车、叶尔羌、阿克苏和吐鲁番),自称“毕条勒特汗”,意为“幸运者”。
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阿古柏控制了南疆全部和北疆部分地区,残酷压榨和剥削新疆各族人民,被称为“黑色的猫头鹰”。
1871年5月(清同治十年四月),沙俄借动乱之机、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侵占伊犁,扶植阿古柏政权,意图“尽新疆之地皆为己有而后已",这是对中国主权最严重的破坏。1872年,同阿古柏签订了《俄国与喀什噶尔条约》。
阿古柏为了寻求支持,先后三次(1873年、1875年、1877年)派遣侄子赛义德·阿古柏·汗出使奥斯曼帝国。
控制印度的英国拉拢阿古柏,企图把侵略势力从印度扩张到南疆。1874年,签订《英国与喀什噶尔条约》。
1867年,美国派海军入侵中国台湾,副舰长马肯基率陆战队在琅峤(今恒春)登陆,高山族人民英勇抵抗,击毙马肯基,打退了敌军的进犯。——《中国近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
宗藩关系
由于经济文化发展程度的差异,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间形成一种称为宗藩关系的国家关系体系。一些周边国家向明清朝廷“纳贡称臣”,接受明清皇帝的册封,使用明清皇帝年号。宗主国不干涉藩属国内政。这种关系不是通过武力形成的。朝鲜、琉球、越南、缅甸等国都与中国形成了这样的关系。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起,这种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综上,英国支持的浩罕国军事首领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俄、英利用阿古柏伪政权作为肢解中国新疆的工具。新疆面临危机!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风云再起。
1872年,日本开始侵略中国附属国琉球,准备以琉球为跳板进攻台湾。
同治十三年(1874年),发生了琉球漂民被台湾高山族杀死的事件。当时,琉球国一渔船在海上遇飓风漂至台湾,与当地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54名琉球渔民被杀。5月,日本利用清朝官员的糊涂,以琉球是日本属邦为借口派遣日军3000人大举进攻台湾岛,在台湾南部登陆,发动侵台战争,这是近代史上日本第一次对中国的武装侵略。清政府一面与日本交涉,一面命福州船政局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率军赴台,布置防务。当时日本和中国实力悬殊,加上水土不服,日军失利。10月31日,在美英法等国的“调停” 压力下,日本向清朝勒索白银50万两,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中日北京条约》,并被迫承认日军侵台是“保民义举”(即间接承认琉球人是日本属民),放弃对琉球的宗主权,日本从台湾撤军。
东南危机与西北危机并起。为解决危机,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出现了“海防”和“塞防”之争。主政的恭亲王爱新觉罗·奕訢和军机大臣瓜尔佳·文祥担忧海防力量不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等持议海防虚备,急需筹备,而丧失新疆无关紧要,主张移塞防之饷增补海防。湖南巡抚王文韶则认为,“但使俄不能逞志于西北,则各国必不致构衅于东南”,应当专意于西北塞防。以陕甘总督左宗棠为首的朝臣主张“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
为维护国家主权,清政府一面加强海防,同时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光绪元年(1875年)三月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四月命李鸿章、沈葆祯分别督办北、南洋海防事宜。同年,日本迫令琉球国断绝自1372年同中国建立的宗藩关系。
题于江苏无锡梅园
清·左宗棠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1876年,左宗棠率清军从肃州(今酒泉)西征。他根据新疆北可控南的地形,确定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仅用半年多的时间,就收复了北疆大部分领土。
1877年,清军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向南疆推进,消灭了阿古柏的主力,阿古柏在库尔勒兵败自杀(殴打致死/服毒/中风而死)。年底,清军攻克喀什噶尔,阿古柏残部逃入俄境。
1878年(光绪四年)2月,除伊犁外,新疆南北两路重回祖国怀抱,英、俄利用阿古柏侵略中国新疆的阴谋破产。清廷嘉其功,诏封左宗棠二等恪靖侯。新疆各地也于大小村镇建立左公祠,烧香礼拜。
1878年6月间,为了解放伊犁问题,击败阿古柏后,清政府派出钦差大臣崇厚出使俄国,十二月初八日抵达圣彼得堡。三日后开始与俄谈判。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杨昌浚
大将(上相)筹边尚未(未肯)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
俄国内部对是否交还伊犁,意见不一,直到光绪五年(1879)五月,才统一意见,逐步向崇厚提出条件。崇厚不懂外交,不顾国家和民族利益。八月十七日(10月),崇厚在沙俄胁迫下,在克里米亚半岛的里瓦几亚擅自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十八条(即《交收伊犁条件》简称《崇约》),另有《瑗珲专条》《兵费及恤款专条》《陆路通商章程》十七条。崇厚擅自签订了这份卖国条约后,竟然不等朝廷的批复,未经奉旨悄然回国。
主要内容为:
一、中国仅收回伊犁城,但伊犁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尔巴哈台(今新疆塔城)地区斋桑湖以东土地却划归俄属。
二、赔偿“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恤款五百万卢布(合银二百八十万两)。
三、俄商在蒙古、新疆贸易免税。通商路线增开三条:除原有从恰克图至库伦,经张家口、通州到天津外,增加尼布楚至库伦;从科布伦多至归化,经张家口转天津;从新疆经嘉峪关、西安或汉中至汉口。由陆路运入天津、汉口的俄国货物,进口税较海路运入者减低三分之一。开放松花江,俄商在嘉峪关、乌鲁木齐、哈密、吐鲁番、古城、科布多、乌里雅苏台等七处增设领事。
条约名义上把伊犁归还中国,但却将伊犁南境的帖克斯河流域和西境霍尔果斯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沙俄,其西境、南境仍被俄占,处于北、西、南三面受敌的境地,伊犁成为孤城。而且,这个条约还规定:将喀什噶尔及塔尔巴台两处的双方边界作有利于沙俄的修改,以及赔偿军费、免税贸易、增辟通商线路和增设领事等。是一个严重有损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不平等条约。
条约签订后,国内舆论哗然,纷纷谴责崇厚丧权辱国。就连一向主和的奕䜣也认为此条约丧失的权利太多,签了不如不签。左宗棠听到条约签定的消息后,更是愤怒不已地说:“我得伊犁只剩一片荒郊,北境一二百里间皆俄属部,孤注万里,何以图存?”清朝政府也以此约“流弊甚大”,拒绝批准,并将崇厚革职交刑部治罪,定为监斩候,秋后处决。
1879年(光绪五年),日本趁清政府与沙俄交涉伊犁问题之机,出兵占领琉球,废琉球国王,改琉球为日本冲绳县。由于清廷的软弱无能,日本完全并吞了琉球王国,改设为冲绳县。得知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后,林世功等北上京师(今北京),多次向清政府请愿哭诉,但无效果。1880年,林世功因抗议“分岛改约案”而自杀殉国。
1880年(光绪六年),清廷颁发上谕,改派英法公使曾纪泽(曾国藩的长子)兼任出使俄国公使,赴俄谈判改约。同时,清政府再次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左宗棠在哈密建立抗俄军事基地。
先折之以议论,委婉而用机;次决之以战阵,坚忍而求胜。——左宗棠
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被遣往俄国交涉伊犁问题的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经过艰苦的谈判,1881年2月24日,曾纪泽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又称《中俄改订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收回伊犁,俄国同意放弃帖克斯河流域,但霍尔果斯河以西约7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仍被俄国割去;对俄国的赔款增至500多万两白银;俄国在嘉峪关、吐鲁番增设领事;俄商在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在蒙免税贸易,俄货由陆路运至嘉峪关者,照天津办法减税三分之一;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
光绪八年(1882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沙俄根据《中俄伊犁条约》中关于修改南、北疆边界的原则性约定,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哈巴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由此又割占了霍尔果斯河以西、斋桑湖以东7万多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
新疆建省
1877-1882年,左宗棠连续五次上书清政府请求新疆建省。
1877年7月,当西征军一举规复吐鲁番之际,他向清政府提出“设行省、置郡县”,指出:“伊古以来,中国边患西北恒剧于东南”,“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
1882年(光绪八年),沙俄正式交还伊犁,左宗棠第五次向清朝政府奏请新疆建省,提出乘新疆收复伊始和西征大军未撤之威,不失时机地建省设县。这样顺应民心,有利于百废待举,恢复元气,实行切实有效的管理。左宗棠恳切陈词说服了清朝政府,同意着手在新疆建省。
经过筹划,1884年(光绪十年),新疆省正式建立。11月17日,清政府正式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底定有年,绥(安定)边辑(和睦)民,事关重大,允宜统筹全局,厘定新章。……添设甘肃新疆巡抚、布政使各一员。”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设立行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由巡抚统管全疆各项军政事务,在新疆实行与中国内地一样的行政制度。刘锦棠被任命为首任新疆巡抚,新疆政治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
关于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的面积,当今史学界,普遍认为是330万平方公里,主要有六块:
1.当今蒙古国的156万平方公里。1921年在苏俄扶持下宜布“独立”。
2.黑龙江左岸包括库页岛在内的20万平方公里。雅克萨之战,康熙兵败,1689年与俄国在划分中俄东部边界的《尼布楚条约》中丟失。
3.《北京条约》中割让的100万平方公里。包括两块: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万;乌苏里江以东40万。
4.《中俄堪分西北界约记》中割占的巴尔喀什湖以东44万平方公里。
5.《伊犁条约》强占的伊犁以西7万平方公里。
6.唐努乌梁海的17万平方公里。俄国胁迫其“独立”,并于1944年并入苏联。
《中俄改订条约》
一八八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俄历一八八一年二月十二日,圣彼得堡。
大清国大皇帝大俄国大皇帝愿将两国边界及通商等事于两国有益者,商定妥协,以固和好,是以特派全权大臣会同商定。大清国钦差出使俄国全权大臣一等毅勇侯大理寺少卿曾; 大俄国钦差参政大臣署理总管外部大臣萨那尔特部堂格,参议大臣出使中国全权大臣布; 两国全权大臣各将所奉全权谕旨互相校阅后,议定条约如左:
第一条 大俄国大皇帝允将一千八百七十一年,即同治十年,俄兵代收伊犁地方,交还大清国管属。其伊犁西边,按照此约第七条所定界址,应归俄国管属。
第二条 大清国大皇帝允降谕旨,将伊犁扰乱时及平靖后该处居民所为不是,无分民、教,均免究治,免追财产。中国官员于交收伊犁以前,遵照大清国大皇帝恩旨,出示晓谕伊犁居民。
第三条 伊犁居民或愿仍居原处为中国民,或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应于交收伊犁以前询明,其愿迁居俄国者,自交收伊犁之日起,予一年限期;迁居携带财物,中国官并不拦阻。
第四条 俄国人在伊犁地方置有田地者,交收伊犁后,仍准照旧管业。其伊犁居民交收伊犁之时入俄国籍者,不得援此条之例。俄国人田地在咸丰元年伊犁通商章程第十三条所定贸易圈以外者,应照中国民人一体完纳税饷。
第五条 两国特派大臣一面交还伊犁,一面接收伊犁,并遵照约内关系交收各事宜,在伊犁城会齐办理施行。该大臣遵照督办交收伊犁事宜之陕甘总督与土尔吉斯坦总督商定次序开办,陕甘总督奉到大清国大皇帝批准条约,将通行之事派委妥员前往塔什干城知照土尔吉斯坦总督。自该员到塔什干城之日起,于三个月内,应将交收伊犁之事办竣,能于先期办竣亦可。
第六条 大清国大皇帝允将大俄国自同治十年代收、代守伊犁所需兵费,并所有前此在中国境内被抢受亏俄商及被害俄民家属各案补之款,共银卢布九百万圆,归还俄国。自换约之日起,按照此约所附专条内载办法次序,二年归完。
第七条 伊犁西边地方应归俄国管属,以便因入俄籍而弃田地之民在彼安置。中国伊犁地方与俄国地方交界,自别珍岛山,顺霍尔果斯河,至该河入伊犁河汇流处,再过伊犁河,往南至乌宗岛山廓里扎特村东边。自此处往南,顺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旧界。
第八条 同治三年塔城界约所定斋桑湖迤东之界,查有不妥之处,应由两国特派大臣会同勘改,以归妥协,并将两国所属之哈萨克分别清楚。至分界办法,应自奎峒山过黑伊尔特什河至萨乌尔岭画一直线,由分界大臣就此直线与旧界之间,酌定新界。
第九条 以上第七、第八两条所定两国交界地方及从前未立界牌之交界各处,应由两国特派大员安设界牌。该大员等会齐地方、时日,由两国商议酌定。俄国所属之费尔干省与中国喀什噶尔西边交界地方,亦由两国特派大员前往查勘,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
第十条 俄国照旧约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库伦设立领事官外,亦准在肃州(即嘉峪关)及吐鲁番两城设立领事。其余如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始由两国陆续商议添设。俄国在肃州(即嘉峪关)及吐鲁番所设领事官,于附近各处地方关系俄民事件,均有前往办理之责。按照一千八百六十年,即咸丰十年,北京条约第五、第六两条应给予可盖房屋、牧放牲畜、设立坟茔等地,嘉峪关及吐鲁番亦一律照办。领事官公署未经起盖之先,地方官帮同租觅暂住房屋。俄国领事官在蒙古地方及天山南北两路往来行路、寄发信函,按照天津条约第十一条、北京条约第十二条,可由台站行走。俄国领事官以此事相托,中国官即妥为照料。吐鲁番非通商口岸而设立领事,各海口及十八省、东三省内地,不得援以为例。
第十一条 俄国领事官驻中国,遇有公事,按事体之关系、案件之紧要及应如何作速办理之处,或与本城地方官,或与地方大宪往来,均用公文。彼此往来会晤,均以友邦官员之礼相待。两国人民在中国贸易等事,致生事端,应由领事官与地方官公同查办。如因贸易事务致启争端,听其自行择人从中调处,如不能调处完结,再由两国官员会同查办。两国人民为预定货物、运载货物、租赁铺房等事所立字据,可以呈报领事官及地方官处,应与画押盖印为凭。遇有不按字据办理情事,领事官及地方官设法务令照依字据办理。
第十二条 俄国人民准在中国蒙古地方贸易,照旧不纳税,其蒙古各处及各盟设官与未设官之处,均准贸易,亦照旧不纳税。并准俄民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乌鲁木齐及关外之天山南北两路各城贸易,暂不纳税。俟将来商务兴旺,由两国议定税则,即将免税之例废弃。以上所载中国各处准俄民出入贩运各国货物,其买卖货物或用现钱,或以货相易俱可,并准俄民以各种货物抵帐。
第十三条 俄国应设领事官各处及张家口,准俄民建造铺房、行栈,或在自置地方,或照一千八百五十一年,即咸丰元年,所定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第十三条办法,由地方官给地盖房亦可。张家口无领事而准俄民建造铺房、行栈,他处内地不得援以为例。
第十四条 俄商自俄国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内地者,可照旧经过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及中国内地,并准在以上各处销售。俄商在以上各城、各口及内地置买货物,运送回国者,亦由此路行走。并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货帮至关而止,应得利益照天津一律办理。
第十五条 俄国人民在中国内地及关外地方陆路通商,应照此约所附章程办理。此约所载通商各条及所附陆路通商章程,自换约之日起,于十年后,可以商议酌改;如十年限满前六个月未请商改,应仍照行十年。俄国人民在中国沿海通商,应照各国总例办理。如将来总例有应修改之处,由两国商议酌定。
第十六条 将来俄国陆路通商兴旺,如出入中国货物必须另定税则,较现在税则更为合宜者,应由两国商定,凡进口、出口之税均按值百抽五之例定拟。于未定税则以前,应将现照上等茶纳税之各种下等茶出口之税,先行分别酌减。至各种茶税,应由中国总理衙门会同俄国驻京大臣,自换约后一年内会商酌定。
第十七条 一千八百六十年,即咸丰十年,在北京所定条约第十条至今讲解各异,应将此条声明,其所载追还牲畜之意,作为凡有牲畜被人偷盗、诱取,一经获犯,应将牲畜追还,如无原物,作价向该犯追偿。倘该犯无力赔还,地方官不能代赔。两国边界官应各按本国之例,将盗取牲畜之犯严行究治,并设法将自行越界及盗取之牲畜追还。其自行越界及被盗之牲畜踪迹,可以示知边界兵并附近乡长。
第十八条 按照一千八百五十八年五月十六日,即咸丰八年,在瑷珲所定条约,应准两国人民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河行船并与沿江一带地方居民贸易,现在复为申明。至如何照办之处,应由两国再行商定。
第十九条 两国从前所定条约未经此约更改之款,应仍旧照行。
第二十条 此约奉两国御笔批准后,各将条约通行晓谕各处地方遵照。将来换约应在森比德堡,自画押之日起以六个月为期。
两国全权大臣议定,此约备汉文、俄文、法文约本两分,画押盖印为凭,三国文字校对无讹,遇有讲论以法文为证。
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日
一千八百八十一年二月十二日
订于森比德堡都城
专条:按照中、俄两国全权大臣现在所定条约第六条所载,中国将俄兵代收、代守伊犁兵费及俄民各案补偿之款,共银卢布九百万圆,归还俄国,自换约之日起,二年归完。两国全权大臣议将此款交纳次序办法商定如左:
以上银卢布九百万圆,合英金磅一百四十三万一千六百六十四圆零二希令,匀作六次,除兑至伦敦汇费毋庸由中国付给外,按每次中国净交英金磅二十三万八千六百一十圆零十三希令八本士,付与伦敦城内布拉得别林格银号收领,作为每四个月交纳一次,第一次自换约后四个月交纳,末一次在换约后二年期满交纳。此专条应与载明现在所定条约无异,是以两国全权大臣画押、盖印为凭。
附注:
本条约及专条均见《光绪条约》,卷5,页15—21,30。俄文本及法文本见《俄外部:俄华条约集》,页225—237。
本条约于一八八一年八月十九日在圣彼得堡交换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