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人文经济学为理解和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工具和实践路径。
一、人文经济学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逻辑关系
人文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与文化相互交融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学科。它超越传统经济学的理性经济人假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文化对经济行为的深层影响,通过“文化经济化”与“经济文化化”的双向赋能,推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实现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党的二十大确立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指导思想,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提升社会文明凝聚力、完善公共文化事业与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等。人文经济学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文化强国建设为人文经济学的创新发展提供丰富场景,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服务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文化强国建设呼唤人文经济学的理论创新。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需要新的理论框架来阐释文化与经济的内在机理。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指出:“从根本上说,文化是由经济决定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然而,任何经济又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同时,“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文化与经济的双向赋能体现在多个层面:文化为经济注入价值内涵,激发创新活力、提升产品附加值、塑造品牌价值,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经济为文化提供物质支撑,增加文化投入、扩大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化,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在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如何实现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文化消费的持续增长等,亟须人文经济学提供理论指导。
人文经济学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通过将文化要素深度融入经济发展全过程,不仅能够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统一。通过人文经济学的理论视角,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强国建设中的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市场培育等关键问题,为制定科学的文化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需要深入研究和运用人文经济学理论,创新文化、经济融合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二、从人文经济学视角理解文化强国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人文经济学揭示了文化要素如何内生于经济发展、经济活动如何体现人文价值的内在机理,为理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独特视角。
人文经济学视角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文经济学正是连接两者的桥梁。它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发展目标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基于这一理念,人文经济学视角下的文化强国建设形成了清晰的实践路径,通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通过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通过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作为内生变量重塑经济发展逻辑。人文经济学将文化从外生变量转为内生变量,文化通过影响偏好形成、激励机制和资源配置效率,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发展路径。文化强国建设通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市场体系,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矫正市场失灵,培育诚信经营的市场文化。同时,通过文化强国建设提升全民文化素质,将文化资本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创新文化构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创新不仅是技术现象,更是文化现象。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能够降低创新的社会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创新的预期收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培育创新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基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使崇尚科学、追求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这样的文化氛围能够激发创新活力,促进知识交流和技术传播,进而加速整个社会的创新进程。这为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方向,通过营造良好创新文化氛围,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
文化消费升级推动需求结构优化。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3万美元,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高品质特征,具体表现为消费场景、业态、对象和需求层次更加多样化,以及对产品质量、服务体验、消费环境、文化内涵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文化强国建设要求回应这一需求变化,通过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和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经济融合产生乘数效应和规模效应。文化与经济融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可以产生乘数效应。文化通过品牌价值、设计创新、用户体验等途径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差异化竞争力;经济通过市场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文化产品成本。数字技术革命使这种融合达到新高度,文化内容的数字化使其边际成本趋近于零,产生巨大的规模效应。这种融合发展模式正是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也是人文经济学理论的生动实践。
三、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文经济学实践路径
文化强国建设既需要经济资源的支撑,又需要遵循文化与经济融合发展的内在规律。文化强国建设与人文经济学的关系,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在具体实践中,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构建文化强国建设的人文经济学实践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人文与经济共生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其深度融入经济政策制定和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建立体现文化价值的综合评价体系,不仅关注经济增长速度,而且重视社会公平、文化传承、生态文明等维度的协调发展。创新新时代文明实践形式,丰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基础,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推动服务重心和资源向基层倾斜下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群众文艺精品,精准满足人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引导城市优势文化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动,充分发挥乡村在传统文化传承、邻里守望相助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城乡文化资源双向流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以文化产业为支撑,释放文化生产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推动各类文化经营主体做强做大。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的关联效应,制定精准的产业政策,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设计等高附加值产业。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和消费模式,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运用数智技术重塑产业格局,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挖掘历史文化底蕴,突出地域资源特色,打造富有文化底蕴和旅游吸引力的特色产品与服务。
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激活文化资本。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实现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相互促进。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文化IP开发、文化旅游融合等路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统筹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北京以中轴线申遗为契机,创新打造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实现了文化保护与价值开发的有机统一;苏州以精益求精的“双面绣”描绘现代版《姑苏繁华图》,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的深度融合。这些实践案例生动诠释了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的成功路径。
以国际传播为窗口,提升文化竞争力。构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体系,扩大文化贸易,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重点推进影视出口、游戏出海、文化服务贸易等领域发展,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又创造经济价值,实现文化与经济双赢。中国在文化遗产、美食文化、艺术娱乐等方面具有独特魅力,可将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外国游客的深度体验,构建起多渠道、立体式的对外传播格局。这种方式不仅推动中国文化符号的国际传播,而且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跨文化理解与价值认同,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孙 剑
制作:马皓若
审核:杨绍华
监制:祝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