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文化的历史渊源

时间:2025-07-31    浏览:29 次     来源:

  昆仑文化承载着中华先民的集体记忆,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天下观、历史观、政治观、生态观、审美观的集中反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昆仑文化的形成发展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从考古成果来看,昆仑文化的起源与远古时期中华民族先民们的原始信仰和自然崇拜有关,无论是农耕文化还是游牧文化都产生了敬天法祖原始信仰。

  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规形器、骨律管(骨笛)等被认为可能是用于观象授时的天文工具,代表“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出现,也是敬天法祖观念的产生。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双鸟朝阳纹象牙蝶形器描绘的五个同心圆象征着太阳,代表着天,是典型的敬天信仰的符号。安徽凌家滩遗址出土的刻纹玉板,内里刻有两层同心圆,外层是长方形,呈外方内圆的图形。这与良渚遗址出土的内圆外方的“玉琮王”都是“敬天”观念的延续。根据《周礼》记载,璧与琮分别象征天与地,古人用玉琮来祭天、祭地、沟通神灵。在龙山文化、齐家文化、陶寺文化、三星堆文化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玉琮。

  在帕米尔高原,人们也发现了古人敬天的遗存。在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吉尔赞喀勒墓地,地表保留有大面积错落有致的黑、白卵石构成的长方形石条覆盖的圆形地画。黑白相间的石条象征着对“光”的追求。圆形在吉尔赞喀勒墓群中反复出现,表明圆形在当时已经成为人们精神文化中较为重要的元素,而圆形就是天的象征。

  可以说,在昆仑文化的起源时期,对“天”的探索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体现的也是中华民族先民对未知世界、自然世界的不懈探索。

  《山海经》是神话昆仑的代表,盘古、共工、女娲、伏羲、黄帝等先后出场,之后各种典籍都记录了与昆仑有关的神话,逐渐形成了昆仑神话体系。“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神话都发生在昆仑,彰显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勇于抗争的精神。

  当古代中国建立起统一的王朝,昆仑文化的含义就更加丰富了。秦汉时期,随着王朝版图的西扩,昆仑的位置也逐渐西移。这不仅是地理昆仑的向西推进,也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交流交融的结果。《穆天子传》所记周穆王与西王母的会见就是昆仑西移的“文化事件”。汉武帝通过对河源的探索,明确了昆仑山的位置,“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官方的名义界定昆仑山的位置,同时将昆仑山与昆仑玉、河源这些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符号联系起来。昆仑文化中大一统的内涵愈加清晰起来,昆仑因与国家疆域、主权的必然关联,被赋予大一统的深刻含义,家国情怀成为昆仑文化的重要内容。

  汉唐时期,玉石之路、丝绸之路不仅是贯通东西文明的走廊,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通道。盛唐时各民族在丝绸之路上踏出的“参天可汗道”,是天崇拜的体现,也是“天下一家”民族观的体现。新疆地区成为多民族聚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区域,各民族的迁徙、融合使昆仑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熔铸在中华民族文化心理中的血脉记忆。

  元朝时期,国家疆域空前辽阔,统治者为了加强对疆域的管理,以探河源的方式勘察山水,印证国家山水相连的事实。1280年,忽必烈命都实探寻河源,这是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河源勘察活动。清代探寻河源的活动更加频繁。1704年,康熙派遣拉锡、舒兰探查河源,二人到星宿海勘察,并绘制成《星宿海河源图》。1782年,乾隆派遣阿弥达前往青海探寻河源,告祭河神,阿弥达将所见绘制成《黄河源图》上呈御览。清政府两次组织对黄河源头的勘察,是与彼时中央政权对西部地区具有绝对的管辖权密不可分。

  探查河源就是探查昆仑、黄河这两个中华文化符号体系中的重要元素,河源的探究表面上是对黄河源头的探求,深层次的动机是寻找与确认中华民族认同的根基。《汉书·西域传》中认为黄河“潜行地下,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云”。河源潜流、河出伏流,隐含的是国家山水相连的大一统观念。历代统治者反复探寻河源,论证黄河与昆仑山水相连,是从空间上确定国家疆域的西极。昆仑作为国家疆域西极,是中华民族关于国家版图认同的标志,也是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

  近代以来,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进程中,昆仑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精神象征的特点愈发突出。谭嗣同《狱中题壁》中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借昆仑彰显临危不惧、从容不迫的气度。而最能展现昆仑精神现代意义的是毛泽东同志的《念奴娇·昆仑》中的“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借助昆仑抒发了改造旧世界、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抱负。

  一百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中华大地上涌现出的“两弹一星”精神、“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丝路精神、兵团精神、胡杨精神、老兵精神等,这些精神与巍巍昆仑交相辉映,是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昆仑文化所展现的精神力量与文化自信,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有着逻辑上的契合,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力量源泉。

  昆仑文化承载着中华先民的集体记忆,是各民族共有的文化根脉与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天下观、历史观、政治观、生态观、审美观的集中反映,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政治理想、民族精神、家国情怀和价值追求,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杨波,系喀什大学昆仑文化研究院教授)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