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龟兹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瑰宝,也是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新时代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支持龟兹地区文物保护利用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制度,有效推进了该区域文化遗产旅游的发展进程。然而,受多重因素制约,龟兹地区文化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全面梳理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现状,以克孜尔石窟旅游为例进行分析,并将其与国内其他石窟寺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努力为建成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龟兹地区;文化遗产;石窟寺;旅游兴疆;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561/j.cnki.zggqgl.2025.08.0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文化旅游工作高度重视、高位推进,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成为国际旅游最大客源国和主要目的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旅游发展之路。近年来,新疆将文化旅游逐步培育成为团结稳疆、文化润疆、富民兴疆、长期建疆的重要产业,获得了良好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民心效益。
当前,“文物游”“考古游”“博物馆游”“文化遗产游”越来越成为大众追捧的文化现象和旅游方式。龟兹地区是指今天以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阿克苏地区库车市为中心的一片地域。该地区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是古代西域与中原地区联系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新疆段的重要枢纽,这里保留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龟兹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见证,是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明证,成为推进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优势。本文通过全面梳理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现状,以克孜尔石窟为例,并将其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的旅游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该地区制约旅游发展的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意在进一步促进龟兹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为落实“文化润疆、旅游兴疆”战略、推进新疆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强大动力。
一、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龟兹地区抓住旅游发展机遇,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支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旅游发展的政策制度,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一)文化遗产旅游现状
龟兹地区大力开发文化遗产旅游,推进龟兹文化研究阐释成效明显,克孜尔石窟等文化遗产游览环境全面改善,龟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目的地影响力和美誉度明显提升。
1.文旅资源充分融合。龟兹地区深挖龟兹文化内涵,凸显民族地域特色,利用克孜尔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苏巴什佛寺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的旅游优势,有效串联林基路烈士纪念馆、库车王府、清代城墙、库车大寺、古民居等文化资源,植入非遗、歌舞演艺、民俗文化等元素,引入文创、娱乐、特色美食、民宿、酒吧、咖啡馆等业态,倾力打造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节和宣传推广活动,如“多浪龟兹”文化旅游节、“舞动苏幕遮 水漾古龟兹”乐游主题活动、“春到万家 乐在龟兹”社火巡演等文旅品牌活动,“古韵龟兹·丝路库车”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2.旅游业态创新完善。龟兹地区推进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打造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2023年,在库车老城一处晚清历史街区,当地党员干部与群众共同倾力打造了“龟兹小巷”网红打卡地,使其成为库车旅游的新地标。在库车大馕城园区,大型演出《杏花之约·丝路龟兹》时长为1小时,2024年全年演出402场次,精彩呈现了胡旋舞、胡腾舞、五方狮子舞、萨玛瓦尔舞以及库车赛乃姆等舞蹈的艺术魅力。2024年8月,龟兹乐舞沉浸体验馆投入运营,该馆利用高清点云数据、三维扫描和数字重建等数字技术,将龟兹石窟壁画以数字化、沉浸式的艺术方式呈现出来。
3.旅游服务提质增效。为破解游客体验同质化、服务供给碎片化等问题,龟兹地区以 “精准化服务+数字化赋能”为核心,构建全链条旅游服务优化体系。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与宣传路径。该区域推出“线上预约+线下体验”深度融合的服务模式,通过个性化定制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需求;同时充分利用短视频平台、文旅直播、官方新媒体矩阵等渠道,全方位宣传龟兹石窟艺术、民俗文化等特色文旅品牌,有效扩大客源辐射范围,提升游客到访意愿。二是完善人性化服务设施与特殊关怀机制。针对高温天气等特殊场景,部分景区(如克孜尔石窟)专门设置遮阳休息区,并免费提供饮用水、降温药品等物资;针对老年游客、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景区普遍配备轮椅租赁服务,开设检票、参观优先通道,切实保障特殊群体的旅游便利度。在库车老城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进一步强化基础服务配套:不仅提供免费公共停车场、志愿服务电瓶车、便民志愿服务台,还建立健全消费保障机制——街区内所有景区商铺均签订《诚信经营承诺书》,实行商品明码标价制度,并开通24小时旅游投诉专线,确保游客在消费维权、服务咨询等方面获得及时响应,全力保障良好游览体验。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改造投入,优化景区周边环境。通过专项财政资金投入与社会资本引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推进景区周边村落风貌提升、旅游厕所标准化改造、步行栈道修缮等项目,显著改善景区及周边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条件,从“硬件升级”层面进一步增强游客的旅游舒适度与满意度。
(二)克孜尔石窟旅游情况
克孜尔石窟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世界文化遗产地,是龟兹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也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更是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重要资源和竞争优势。
1.文物资源有序开放。克孜尔石窟群绵延3千米,共有349个石窟,其中有编号的洞窟269个,内存壁画约3800平方米,是龟兹地区现存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洞窟类型最齐备、影响最广泛的佛教石窟寺遗存。目前克孜尔石窟开放6个洞窟,主要展示克孜尔石窟不同时期的壁画、雕塑艺术风格和特点,全面阐释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都有特殊的价值。
2.科技保护逐步加强。新疆龟兹研究院运用倾斜摄影技术对克孜尔石窟保护区3平方公里范围进行多角度航空影像拍摄,并制作出三维模型。该院通过激光扫描技术快速、精确地获取洞窟和壁画表面的三维信息及反映壁画表面颜色变化的强度信息,精度达到毫米级,并将60个洞窟间的位置信息统一于一个坐标系完成洞窟联测,为文物的保护、研究和展示提供了精确的基础数据;在洞窟内安装了温度、湿度、光照、空气质量等环境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洞窟内的环境变化,尽量减少环境因素对文物的损害;在洞窟内外安装了摄像头、报警器等安防设备,对文物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3.旅游服务质量提升。克孜尔石窟的旅游服务内容主要包括讲解服务、参观游览服务、配套设施服务、购物消费服务等。开放洞窟都有专人讲解,游客可以提前观看《一个人的龟兹》《龟兹·龟兹》等纪录片,增强对龟兹文化遗产的了解认识。以克孜尔石窟中的壁画为原型,打造“龟兹宝宝”文创IP,目前有“疆舞舞”“疆墩墩”“疆甜甜”“疆糖糖”4个形象,开发了生活用品、纪念品、工艺品、数字文创四类文创产品,以更年轻、更有国潮元素、更卡通的形态呈现龟兹文化。
4.游客数量有所增长。近年来克孜尔石窟的客流量呈上升态势,游客以中东部地区为主,主要来自上海、广东、河南等地。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28万余人次,其中疆内游客2.1万人次,疆外游客25.4万人次,港澳台游客5954人次,外国游客1543人次,收入1230余万元。2024年全年接待游客25.6万余人次,其中疆内游客接近4万人次,疆外游客19万余人次,港澳台游客1.3万余人次,外国游客6195人次,游客中的未成年人4991人次,收入970余万元。从两年的游客数据可以看出,尽管2024年度客流量、收入与2023年度相比略有下降,但是疆内游客、港澳台游客、外国游客的数量呈现明显增长态势。
(三)存在的不足与制约因素
各种制约因素的存在,影响了龟兹地区文化旅游产业的更好发展。
1.区位交通影响较大。龟兹地区受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影响较大,乘飞机、火车、汽车的路线长、成本高,在时间上形成“旅比游长”的局面,使得外地游客难以便捷到达。该地区目前仍以自驾游为主流的旅游方式,但位于郊区的旅游景点常因道路交通不畅,尤其在周末和节假日易发生拥堵,给游客带来不便。另外,龟兹地区的客流量季节性差异大,受气候影响,冬季寒冷且时间长,很多景点关闭,旅游旺季相对短暂。
2.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旅游服务设施难以及时更新和维护,很多景区的配套设施(如厕所、长椅、观景台以及餐饮娱乐等)、旅游路线的标识系统、信息服务平台等尚不完善。基层旅游景区、体验项目、旅游消费的配套服务质量还需提升,尤其是很多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服务意识有待增强,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旅游经营行为,损害了游客的合法权益,旅游市场的监管和评估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
3.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龟兹地区新发展理念还有欠缺,旅游主打品牌和精品项目不足,旅游产品与线路缺乏新意,同质化现象仍然存在,没有刺激旅游消费的核心产品和“爆款”项目。同时,缺乏面向社会力量和民间资金开放的资源和有效的国际宣传策略,国际文化交流和合作项目较少,难以吸引国际游客的关注和兴趣。
二、国内石窟寺旅游的比较分析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于2019年8月、2020年5月、2025年5月分别考察了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提出了加强石窟寺保护、研究、传承、利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为石窟寺的科学保护与有效利用提供了重要遵循。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既是我国石窟寺的典型代表,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在文化遗产旅游方面进行了创新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和成功经验。
(一)资金支持是旅游发展的基础保障
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提升石窟寺保护利用水平,改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为推进旅游发展创造了条件。2020年以来,甘肃省财政统筹安排给敦煌研究院各类经费24.5亿元,其中1.4亿元支持敦煌莫高窟电网提升改造项目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二期)项目建设。2023年,敦煌研究院投入5500万元推进“数字敦煌”建设。云冈研究院自2021年2月成立以来,先后实施了云冈石窟保护维修、洞窟调查、监测系统建设,五华洞壁画泥塑彩绘保护修复和窟檐建设,窟顶考古遗址与明代戍堡遗址保护、防水工程、文物数字化采集、3D打印和计算中心建设,石质文物保护中心建设,遗产监测中心建设等项目,总计投入1.71亿元。2023年,山西增设了每年2000万元的“云冈学”建设专项经费。2021—2023年,龙门石窟研究院用于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方面的支出分别为2848.35万元、5058.39万元、5175.80万元,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体现了地方政府对于石窟旅游发展的重视与支持。
(二)数智赋能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引擎
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手段,推进石窟寺遗产的数字化保护管理与共享服务。敦煌研究院于2014年建成投用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策划制作了《千年莫高》和《梦幻佛宫》两部数字电影,10年间的观影人次突破1400万。2022年12月8日,敦煌研究院打造的“数字敦煌开放素材库”正式上线,这是全球首个基于区块链的数字文化遗产开放共享平台,6500余份来自敦煌莫高窟等石窟遗址及敦煌藏经洞文献的高清数字资源档案向全球用户开放,该项目入选《首批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十佳案例名单》《中国——上合组织国家数字领域合作案例集(2023)》。党的十八大以来,依托云冈研究院,山西省建设成立石窟寺保护与传承省级重点实验室,采用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和3D打印技术,建立起“数字云冈”档案,成功完成第3、12、18窟等比例复制项目,完成第19窟数字化采集项目,实现中国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大突破。龙门石窟研究院自2020年以来,探索流散文物保护利用的“龙门模式”,完成敬善寺、药方洞等代表性洞窟三维数字资源库建设,完成流散文物虚拟复位研究展示、彩绘虚拟复原等多项国内首创及领先项目,开启流散文物“数字化回归”新路径。
(三)文创产品是旅游发展的消费动力
挖掘文化元素,提升创意水平,促进跨界融合,推动石窟寺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与20多个知名品牌合作推出了30多个授权合作项目,包含科技、食品、数码产品、展览展示、游戏、服饰等,引入线下文创平台“莫高和集”,实现线上线下互相融通,初步形成立体营销模式。云冈石窟打造“佛小伴”文创IP形象,开发了多种类型的文创产品,并与服装品牌、时尚品牌、文创品牌进行跨界合作,设计师将云冈石窟的藻井图案、千佛元素运用到服装设计中,服装设计作品亮相上海时装周。云冈石窟景区内设有文创商店——“云冈礼物”,出售以“云冈学”为主题的各类图书及独立设计的文创产品,云冈石窟官网设有“云冈淘宝”和“云冈微店”的购买链接,可供线上观众扫码选购。龙门石窟文创产品包含节日礼物、家具日用、挂饰摆件、创意文具等品类,其中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文创冰箱贴、龙门石窟景区同款“胜利之手”毛绒挂件和《龙门日历》等热门文创产品,深受观众的喜爱。
(四)研学体验是旅游发展的配套服务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开发研学课程,打造研学品牌,构建研学体系,促进石窟寺文化进社会、进学校、进课堂、进教材。敦煌研究院打造了“莫高学堂”研学品牌,自主研发了霓裳佛国·摇曳唐风、遇见·敦煌色彩、飞天剪纸、素手写经、妙笔生画等研学项目,启动了文化遗产进校园全国宣讲活动,开设了“敦煌文化驿站”公益学术讲座,编著出版莫高学堂文化研学读本《莫高学堂丛书》并同步推出线上直播课。云冈研究院研学团队设计开发了壁画修复和临摹、北魏辽金瓦当翻制、魏碑临摹、云冈浅浮雕刻翻制等多项文化体验类课程,2022年被教育部列为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面向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开设线上线下研学实践活动。2024年,龙门石窟研究院依托现有的学术成果与通俗性读物,结合小学、初中课本中关于龙门石窟的内容,在暑期精心推出8门有深度、有趣味的研学课程,涵盖景区沉浸式研学、文物除尘、拓片、彩绘、泥塑、折纸等多种体验形式。
(五)国际合作是旅游发展的外部动力
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发展,引进国际组织与保护机构的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发展进步。敦煌研究院与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在壁画修复、文物病害防治等方面开展了多年的深入合作,共同研究和筛选修复材料及工艺,形成了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技术和措施,合作举办了多次国际学术会议,交流文物保护的经验和成果。自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以来,云冈研究院与柬埔寨、德国、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比利时、日本等国家在云冈石窟考古、保护、研究等领域进行广泛的交流合作,促进“云冈学”的发展,持续扩大“云冈学”国际影响力。龙门石窟研究院与意大利联合实施考古发掘项目,对奉先寺遗址进行了超过2000平方米的发掘,并与意大利合作开展“双窑”保护修复项目,双方专家共同研究石窟的“病害”问题,制定修复方案,对石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修复。
三、推动龟兹地区文化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
龟兹地区要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坚持守正创新、勇于实践,贯彻落实新修订实施的文物保护法,统筹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的关系,探索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场景、新业态、新服务,努力推进文化遗产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一)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和文化遗产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推动落实党中央文化润疆工程、旅游兴疆战略以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旅游促进条例》落地见效。按照《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加强新疆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实施方案》和《阿克苏地区龟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部署要求,推进新疆库车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明晰思路布局,压实目标任务,健全责任机制,不断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制订完善库车丝绸之路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相关法规制度,颁发实施有利于龟兹地区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规定,出台扶持旅游开发、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的优惠、减免政策,加强旅游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旅游市场秩序和投资企业权益。
(二)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旅游配套设施
龟兹地区旅游资源点多、线长、面广,政府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交通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配套旅游设施的资金投入。打通各个文化遗产景点间的客运通道,优化区域环线交通路网,提升交通可达性与便利性。设立旅游发展基金,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优质资源投入旅游建设,通过公私合作模式(PPP)进行旅游项目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旅游投入产出机制。支持当地传统产业与旅游产业相结合,鼓励带动当地民宿、酒店、食品、礼品、日用品、手工艺品等传统产业融入旅游发展之中,提升传统行业的经济效益。建立完善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加强对旅行社、导游、旅游交通企业、旅游饭店、景区等旅游经营主体的监管,为游客提供便民惠民服务,实现旅游监管服务信息化、智能化。
(三)坚持守正创新,提升保护利用水平
按照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加强龟兹地区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处理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提升文化遗产旅游的综合服务水平。加强龟兹地区文化遗产的考古研究与学术研究,建立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模式,深入挖掘阐释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定期编撰出版龟兹地区文化遗产学术成果报告及论文图书。策划推出龟兹地区文化精品展览,丰富展览呈现与展示传播的方式,加强境内外文化交流合作,强化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加强文化遗产的开放管理,定期对文物进行安全评估,科学核定景区游客承载量和石窟寺重点洞窟的最大瞬时容量,采用限时限流、定制服务等方式,尽量减少游客参观对文物造成的损害。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完善预约措施,简化预约程序,科学设置线上、线下购票预约渠道,最大限度满足游客参观需求。
(四)扩大开放合作,丰富旅游创新业态
加强与国内外旅游机构的开放合作,开展国际国内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引进先进的旅游管理和服务理念,共同开发旅游市场和旅游产品。举办国际旅游节庆活动,完善多语种服务、外语标识指引等保障服务工作,策划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活动,提升龟兹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创新旅游业态,根据新质生产力要求,发展旅游+文化、旅游+科技、旅游+体育等跨界融合的旅游产品,丰富“非遗+旅游”“展览+旅游”“赛事+旅游”“演艺+旅游”等旅游新产品、新业态,形成文、旅、农、工、体、商互相融合的旅游体系,拉动旅游产业消费。发展智慧旅游,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XR)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沉浸感、交互性强的旅游项目,提高旅游服务的个性化和智能化水平,激发旅游市场新动能。
(五)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文物主题游径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中国文物主题游径建设工作的通知》,这是国家层面第一个文物旅游的专属文件,也是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创新实践,对于盘活用好文物资源、推动文物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25年4月18日,库车市打造的“丝路遗珍·千年龟兹”文物主题游径获评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推介的2024年度优秀文物主题游径。下一步,龟兹地区应系统梳理文物和文化遗产资源,有机串联游径文物,合理规划游径路线,做好游径价值阐释,丰富游径利用方式,统筹文物开放利用,打造龟兹石窟、丝绸之路、库车古城、民族街区等各类文物主题游径,推进龟兹文化特色主题游径的宣传推广和品牌建设,构建全域文物旅游发展体系,着力提升文物旅游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系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文物旅游处处长
■编辑:张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