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深入阐释了文化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占GDP超5%)的学理依据与时代必然性,指出其发展契合消费升级与“三闲红利”释放规律。以湖北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例,重点提出五大实现路径:体系化、融合化、协同化、现代化及全球化。最终旨在通过文旅深度融合,将其培育成既能服务人民美好生活,又能彰显文化自信、于世界文明有所贡献的支柱产业。
关键词:
支柱产业;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文旅高质量发展
近一年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甘肃、福建、安徽、湖北、河南等地考察时指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桂林提出“打造世界级旅游城市”。文化旅游业要实现成为支柱产业的跃升,“世界级”是新时代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
这里的“世界级”,不仅包括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旅游城市的突破,更涵盖世界级旅游线路、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联动发展。以湖北为例,其提出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实施文化创新战略,聚焦精品景区、精品城市、精品线路三大载体,以“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为引领,赋予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以丰富的人文内涵、文化底蕴、文旅支撑,正是对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提升荆楚文化影响力的积极响应。要将宏伟蓝图转化为发展实效,必须立足学理根基、把握产业规律,更需创新实践路径、破解现实难题。
从演进规律看,文化旅游业的崛起具有历史必然性。第一,旅游市场随经济发展持续升级。当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时,旅游业从奢侈品消费转向必需品消费。中国正迈入全面休闲阶段,从小众旅游到大众旅游再到优质旅游,旅游已成为人民生活的基本组成部分。第二,旅游供给模式历经深刻变革。从卖方主导的团队批发模式,转向买方主导的个性定制与精致旅游范式,这种从“以景区为中心”到“以游客体验为中心”的转变,重构了“客源地-旅游流-旅游通道-目的地”的产业生态。第三,消费层级实现本质跃迁。从温饱阶段的生存型消费,到共同富裕阶段的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文体美”“新奇闲”成为当下和未来文旅消费的新需求。第四,底层逻辑在于“三闲红利”释放,人们闲钱、闲暇、闲情的持续增长,印证了“经济越发达,社会越进步,文化旅游业就越兴旺”的规律。第五,理性回归的最终是见人见物见生活。追求美好生活是人们内心的基本愿望,旅游是一种生活、学习和成长方式,文化旅游业的最大动力来源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求。新时期旅游业具有五大功能,排在首位的便是“服务美好生活”,只有服务了更广大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其他的四个功能——“促进经济发展、构筑精神家园、展示中国形象、增进文明互鉴”也就能顺利实现。
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宏阔背景下,文化旅游业呈现三大时代特征:其一,从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消费规模扩张与品质升级将持续释放产业规模效应。其二,从消遣娱乐到美好生活,产业要素创新与功能拓展将激活带动效应。其三,从国外引进到全球输出,文化自信提升将强化产业价值贡献。值得注意的是,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需深刻理解“世界级”的内涵,“世界级”并不等于“国际化”,世界级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不仅要形成“世界级的影响”,更要产生“世界级的贡献”,提供解决“世界问题”的“中国方案”。这就要转变观念,首先,世界级应该要有“世界级的文化主题”,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其次,要关注和挖掘在地文化中那些具有世界级传播价值的中国文化元素,结合现代需求对其加以创新演绎;其三,“目的地”的功能转换,提供一站式品质配套服务,具备世界级的品质;其四,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借文旅经济输出中国文化、中国生活方式,形成世界级影响,产生世界级贡献。
(一)体系化发展:树立“两个面向”,形成“三轮驱动”
目前,大多数地方普遍存在“面向游客”发展文旅业的“单一面向”思维和做法,更多的是研究游客消费、开发针对游客的旅游产品、引入游客。要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到了需要纠偏的时候了。以冰雪产业为例,《中国冰雪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我国冰雪产业规模已达9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长至10053亿元。2024年黑龙江冰雪旅游产出1823.3亿元。冰雪装备制造业产值相当可观。由此可见,当前文旅发展思维要从“单一面向”转为“两个面向”,既要面向游客消费,更要面向产业发展。
一方面,要面向游客消费做优产品,在消费链上谋发展,推动从“满足供给”向“创造需求”跃升。如,宜昌打造“屈原昭君故里”非遗线路、G348交旅融合廊道、创新“大思政课”研学模式,正是在消费链上谋发展的典范。
另一方面,面向产业发展做强企业,在产业链上谋发展,把企业推到文旅创新主战场。湖北三峡文旅集团布局长江游轮全产业链,覆盖研发设计、智能制造、维保服务、业态创新等上中下游、全周期链条,形成“游轮+”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树立了“游客引进来,产业卖出去”的新产业观。
同时,新时期文旅产业正在推动从旅游要素配套到城乡生态重构,迫切需要顺势而为,从景区单轮驱动升级为“景区+城市+乡村”三轮驱动,实现从“旅游城市”到“城市旅游”的迭代更新。如,宣恩县以“仙山贡水”为主题重构全域生态,使得2025年“五一”假期游客量同比增长80.67%,旅游收入增长101.2%,印证了边陲小城也能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的爆发力。
(二)融合化发展:深化双向赋能,把握融合规律
推进“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创新文旅融合,推动文旅与体育、农业、工业、商业、城市更新以及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文体旅融合,如“苏超”彰显了“运动场即城市展厅”;城商旅融合,如大唐不夜城体现了“商业街即历史舞台”;科教旅融合,如梦回车溪展示了“山水光影即研学课堂”;工文旅融合,如宇树科技演绎了“新质内容即体验场景”;农康旅融合,如宜都东阳光实践了“农业资源即康养宝库”。这些案例都表明产业融合化大有作为,能不断延长产业链条,拓宽产业边界,打造“文旅+百业”产业集群。
建设“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战略根基,在于践行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有效路径,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度滋养,在推进文旅深度融合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一过程需把握三大融合法则,本质是共建共享美好生活,让旅游的“有意思”承载文化的“有意义”;根本是激活文化旅游消费,在尊重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的同时坚守文化价值宗旨性;核心是创新文化旅游产品,推动文化的“可体验”与旅游的“可文创”相生相济。在具体实践中,则需要从资源依托型转向创意驱动型,聚焦“可视化—可体验—可消费”的三维转化,实现“主题化—系列化—品牌化”的升级跃迁,最终达成旅游文化“化”与文化旅游“化”的辩证统一。如,在宣恩县彭家寨景区,笔者团队主导首创了两大理念,即采取景区泛博物馆开发模式和地标建筑未来遗产模式,通过与现代空间结合、与现代审美结合、与现代体验结合,形成土家建筑、土家民俗、土家艺术等生活化、活态化传承典范。其中,文旅融合的主题化关键是达成“形态景观化、文态活态化、业态多元化”的三态合一。通过“文旅+百业”的双向赋能,最终构建“中华文化大讲台、中国形象大展台、美好生活大平台、共同富裕大舞台”。
(三)协同化发展:强化“三维”协同,释放区域价值
文旅发展要服务国家战略,实现战略协同。如,宜昌同步推进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建设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开发,打造长江生态文明展示中心、屈原文化公园、五十里滨江五十景,实现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的共生共赢。“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以21个剧场演绎“黄河、土地、粮食”主题,将文化价值升华并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文旅发展要服务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协同发展。如,潜江“龙虾+文旅”模式形成三产融合链,潜江龙虾文创“Qian多多”蕴含出圈机会;屈子咖啡、昭君奶茶等文创IP创新演绎优秀传统文化,与宜昌主导农业之一的茶产业深度捆绑。
文旅发展要跳出行政界限,实现区域协同。如,原创建议“大江大湖大武汉,悠山悠水悠鄂州”的旅游口号,让鄂州文旅链接大武汉市场,主打悠然慢生活调性,成为武汉都市圈的“情绪调节器”,满足都市人群对悠闲治愈的心理渴望。
(四)现代化发展:注入新质动能,重构消费场景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艺术赋能,布局机器人互动、VR/AR体验、元宇宙体验、数字艺术展等前沿业态,围绕数字创意、数字艺术、数字娱乐、云上旅游等更好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人文经济学,推动文旅场景变革。如在城市更新中,要运用人文经济学创设文旅场景,提升城市魅力。通过做好场景化空间、沉浸式活动、社交性业态、性价比消费、松弛感氛围,搭建主客共创型文旅平台。
文化旅游业唯有现代化,才能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如宜昌三峡千古情开业不到一年,累计接待游客近200万人,营收2亿元。再如,朝天吼“一河三漂”、点军“车溪一街三卖”、三峡游轮“一船三用”等模式,实现资源多维增值与高质量发展,为文旅现代化提供了可信可鉴更可用的经验。
(五)全球化发展:输出中国方案,贡献世界文旅
建设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既要对标国际品质,更需推动中国方案“出海”。当看到上海迪士尼、北京环球影城人潮汹涌,也期待“千古情”系列从中国走向国外—叩问何时能产生“巴黎千古情”“莫斯科千古情”的非凡热闹场景?旅游正在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柔性载体,这不仅是产业经济的扩张,更是文明互鉴的实践,是用中国旅游的语言讲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
文化旅游业迈向支柱产业的进程,其终极价值远不止于经济规模的量化增长,更在于其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重要载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示窗口的战略意义。在国内层面,服务于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推动共同富裕;在国际层面,通过打造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和文化产品,成为促进文明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柔性力量。因此,将其培育为支柱产业,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彰显文化自信、于人类文明有所贡献的时代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