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释放文旅信号

时间:2025-10-30    浏览:35 次     来源:绿维文旅

绿维导语: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划定清晰路线。其中,文旅产业被赋予“连接文化传承与经济动能、贯通乡村振兴与城市提质”的双重使命——既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催化剂”(如赋能和美乡村建设),也是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的“软实力”(如推动城市更新中的文化延续),更是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纽带。本文立足《建议》核心部署,拆解文旅在城乡融合中的实践方向,为文旅行业同仁提供政策解读与落地参考,共抓“十五五”发展新机遇。



01 《建议》定调

文旅是城乡融合的“核心纽带”

《建议》明确两大关键导向,为文旅发展锚定坐标:

一方面,在“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提出“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效能”,要求文旅产业深度融入乡村肌理——既要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如非遗、民俗、农耕文明),也要联动农业生产场景(如特色种植、农产品加工),打造“农文旅”融合业态;

另一方面,在“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强调“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挥重点区域增长极作用”,明确文旅需参与城市功能升级——从历史街区保护、城市文化IP打造,到城市群文旅联动(如长三角、粤港澳文旅一体化),推动城市从“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同时,《建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部署,更将文旅产业定位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实践载体”,要求通过文旅传播中华文明、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为城乡融合注入“文化灵魂”。

02 文旅深耕乡村

从“和美乡村”到“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建议》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文旅产业可从三方面发力,推动乡村从“颜值”到“价值”的升级:

1.活化文化资源,打造乡村“辨识度”

依托乡村非遗、古村古建、民俗节庆等资源,开发“在地化”文旅产品——如江西婺源的徽派古村研学游、重庆彭水的苗族文化体验项目(呼应《建议》“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让乡村文化从“沉睡”到“活现”,既保留乡愁记忆,又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2.联动农业生产,构建“文旅+农业”产业链

结合《建议》“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质量效益”要求,推动文旅与农业种植、农产品加工结合:例如打造“采摘园+民宿+农产品电商”综合体,游客既能体验农事劳作,又能购买深加工农产品(如浙江安吉的白茶研学之旅),延伸乡村产业价值链条,带动农民增收。

3.完善乡村配套,夯实文旅“承载力”

对照《建议》“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补齐乡村文旅基础设施短板——如升级乡村道路、优化民宿服务标准、建设智慧导览系统,让乡村既能“留客”,又能“留心”,实现“宜居”与“宜游”的统一。

03 文旅赋能城市

新型城镇化中的“文化提质”逻辑

《建议》提出“深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让城市“有温度、有文化、有活力”,文旅可从两大维度助力城市升级:

1.城市更新中保留“文化根脉”

避免“千城一面”,在旧城改造、新城建设中嵌入文化元素——如北京首钢园的工业遗址文旅改造、成都宽窄巷子的历史街区活化,既盘活存量空间,又让城市历史文化“可见、可感、可体验”,呼应《建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2.城市群联动中打造“文旅共同体”

依托《建议》“发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叠加效应”,推动城市群内文旅资源整合:例如长三角的“高铁旅游专线”串联上海、杭州、南京等城市的核心景点,实现“一票通玩、一码通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遗产游径”联动三地历史资源,提升区域文旅整体竞争力,让城镇化成为“文旅协同发展”的契机。

04 文旅自身升级

科技与绿色双轮驱动,适配“十五五”高质量要求

《建议》强调“以科技自立自强引领新质生产力”“加快全面绿色转型”,文旅产业需主动拥抱变革,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

科技赋能,提升文旅“体验感”:运用AI、VR、数字孪生等技术,开发沉浸式文旅产品——如故宫的数字文物展、敦煌的VR洞窟体验(呼应《建议》“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让文旅从“观光”向“深度体验”升级;

绿色转型,践行“美丽中国”理念:对照《建议》“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文旅场景低碳化——如推广新能源旅游大巴、打造零废弃景区、开发生态旅游线路(如云南洱海的生态骑行之旅),让文旅成为“绿色生活方式”的传播者。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