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时间:2025-03-21    浏览:108 次     来源:GIO华兴控股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11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文化和旅游消费在扩大消费方面大有可为。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对于推动我们国家高质量发展,应该说是恰逢其时、意义重大。

孙业礼举出了一组数据:2024年,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4万亿元,同比增长约6%;在文旅部门审批备案的经营主体有31万家,同比增长约4.7%;国内旅游规模达56亿人次,同比增长近15%,国内旅游花费5.7万亿元,同比增长超17%;入境旅游人次约1.32亿,花费接近1000亿美元。

去年应该说是整个文旅业人财两旺,既旺丁又旺财,既增收又增利。孙业礼说。如何把文化旅游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孙业礼介绍了四方面工作着力点。

——加强规划引领。推动把文化和旅游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跟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相衔接。同时,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根据各自不同的资源禀赋,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从而提供更精准的政策支持。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从金融、财税各个方面争取更多的支持,加快把文化和旅游行业基础建设方面的短板和弱项补齐。

——加快培育新业态。对于低空观光、海洋旅游、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将采取包容审慎的理念,逐步完善服务引导管理的政策,为新业态的竞相迸发创造良好条件。特别是要大力支持文化、旅游企业与科技的结合,使科技这个最大变量能够为文化和旅游行业的加速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惊喜。 

——优化营商环境,规范市场秩序。对于大家反映强烈的不合理低价游、强迫购物等问题,一方面将加大打击惩治的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完善法律制度,加强标准引领,在全社会弘扬和践行诚信文化,争取多管齐下铲除顽瘴痼疾。总之,要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孙业礼表示,真抓实干、坚持不懈,文化旅游业一定能够成长为支柱产业,一定能够更好地服务满足人民群众对诗和远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

文化和旅游部部长孙业礼在部长通道的发言,揭示了文旅产业从消费引擎经济支柱跃升的底层逻辑:随着我国人均GDP突破1.3万美元,消费结构正经历从物质满足向精神追求的质变,文旅产业以其独特的情绪价值供给能力,成为破解消费不足难题的关键抓手。数据显示,2024年文旅业贡献了14万亿元文化企业营收、5.7万亿元国内旅游消费,以及近千亿美元的入境旅游收入,这些数字印证了产业发展的强劲动能,折射出14亿人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重塑国民经济结构。
从宏观环境看,文旅产业的战略升级恰逢三重历史机遇的叠加。其一,国家重大战略的协同效应日益显现,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等战略为文旅资源下沉创造了物理空间,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等区域规划则为跨区域文旅廊道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撑。其二,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变革窗口期,5G、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正在重构文旅消费场景,使虚实共生的体验经济成为可能。其三,全球文化软实力竞争格局的演变,要求中国通过文旅载体讲好新时代故事,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深度契合。这些要素的聚合,使文旅产业突破传统服务业边界,向科技+文化+服务的复合型经济形态演进。产业方向的调整呈现出鲜明的政策导向特征。规划引领层面的全国一盘棋思维,要求将文旅发展深度嵌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通过专项债倾斜、用地混合开发等制度创新破解资源错配难题。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金融财税政策的精准滴灌成为关键,高铁网络与5G基站的双基建布局,既缩短了物理距离也打破了信息壁垒,使千里江山一日还从诗歌意境转化为消费现实。针对新业态培育,包容审慎的监管哲学正在释放创新活力,低空观光、海洋旅游等领域的制度破冰,科技伦理框架下的数字化转型指南,在激发市场活力的同时守住了文化安全底线。这些政策工具的组合运用,实质是在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在于多重边际的突破。消费升级催生的市场分化将持续深化,从观光打卡旅居生活的转变,要求供给端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这意味着银发旅游、研学旅行等细分市场的专业化开发将成为新增长极。科技赋能的深度演进可能引发产业形态革命,人工智能导游系统将重构服务链条,区块链技术在文化版权保护中的应用可能催生新型文化资产交易市场。全球化语境下的价值输出亟待突破,通过打造入境游首站城市、建设散客友好型服务体系,中国有望将文化吸引力转化为可持续的外汇收入来源。这些变革不仅关乎产业规模扩张,更涉及发展质量的跃升,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让文化软实力成为硬支撑的时代命题。在制度保障层面,营商环境的优化被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信用监管体系的智能化升级,通过动态红黑名单制度实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标准化建设的提质工程,将无障碍设施、碳排放强度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推动产业向包容性增长转型。值得关注的是,治理手段的现代化转型正在形成制度创新红利,电子合同、区块链存证等技术手段的强制应用,使不合理低价游等顽疾的治理效率提升3倍,这种制度+技术的双重治理范式,为超大规模市场的有序运行提供了中国方案。站在现代化建设的关键节点,文旅产业的支柱化进程本质上是一场发展哲学的深刻变革。它既要完成从流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也要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张力,更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正如两会代表委员们所共识的,当凤冠冰箱贴的爆款现象从个案转化为普遍规律,当旅居消费从区域探索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个承载着民族记忆与时代精神的产业,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征程中书写出独特的篇章。未来五年,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和市场主体的创新突破,文化旅游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担纲中华文明现代性转化的实践载体,在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同时,为全球文明互鉴提供东方智慧的鲜活注脚。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