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汝极
喀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特聘教授
摘要:“赫赫我祖,来自昆仑。”昆仑,在华夏传说中被尊为神山、圣山,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元素和文化符号。文章从四个方面对“华夏魂系昆仑”展开了讨论。第一,昆仑山系:华夏大地的脊梁。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万山之祖”的美誉。昆仑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昆仑文化蕴含了“天下和合”理念。昆仑具有象征意义:一是国家性、二是神圣性、三是源头性、四是现代性、五是虚实性。第二,昆仑神话:中国文化的初乳。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如构建文化源头、丰富文学创作、形成文化符号、拓展地文认知、关联天文意象等。第三,昆仑精神:中华认同的纽带。昆仑文化中的神话传说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也表达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纽带,昆仑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于其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它跨越了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第四,昆仑价值:“合一共命”的源泉。正确阐明昆仑文化,必须塑造“合一共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和“共命”是两个价值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内核。昆仑文化的当代价值需要被激活。文章就处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建议:一是尊重与传承历史文化;二是结合现代文化开展创新与转化;三是实现上述两者的有机融合。
“赫赫我祖,来自昆仑”。华夏魂系昆仑。昆仑,在华夏传说中被尊为神山、圣山。屈原在《楚辞·九章·涉江》有“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指明“食玉英”的背景就在昆仑山,那正是昆山美玉之地,历代帝王爱玉者向往不已的和田玉所在。李白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情怀,苏轼有“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的旷达,昆仑作为一个宏大文化意象,早就深深积淀在历代先贤墨客的无意识中,成为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元素和文化符号。毛主席于1935年冬写下了《念奴娇·昆仑》的诗篇。当时中央红军走完了长征最后一段行程,即将到达陕北,毛泽东登上岷山峰顶远望苍茫昆仑,有感而发:“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词中通过描写昆仑山的雄伟高大和它对人类的影响,表达了毛泽东改造旧世界、实现远大理想并希望中国和欧美能够共同拥有昆仑,实现全球共享和平与温暖的理想。昆仑山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赫赫我祖,来自昆仑”的说法反复重申着昆仑山是中华民族的原乡。在当代,昆仑文化蕴含的“天下和合”理念,其中包含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观,对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价值。
一、昆仑山系:华夏大地的脊梁
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认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有着“万山之祖”的美誉。从原始意义上讲,“昆仑”首先是一种圆形的混沌迷茫状态,混沌代表着世界在初始时那种模糊、未分化的状态,也象征着创新和创业过程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一些古书里直接写作或者等同于“混沦”“混沌”“浑敦”等。神话里的昆仑山便呈现出雄伟浑圆、混混沌沌的气象,如《山海经》中描述其“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魄魄”。神话中的昆仑山是圆形的,山上的大铜柱周长也达三千里,且“周圆如削”。西王母送给中原帝王的玉璧往往是玉环,也是圆形的。而昆仑山的男主角黄帝,在最初的神话中同样呈现出混沌的形貌和特质。黄帝在文献中又被称作帝江、帝鸿,浑身混沌没有面目,颜色赤如丹火,长着六足四翼(或说长着四个面孔),一副“浑敦”(即混沌)的模样。传说时代有不少远古神圣帝王们曾经在此留下足迹。华夏人文共祖黄帝就曾居住在这里,留下“轩辕之丘”的地名;传说的“黄帝之宫”画八卦的伏羲也曾在这一带活跃;农神后稷曾潜身于此;黄帝之孙,楚人的先祖颛顼也曾经在这一带经营。颛顼与共工争为帝,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天文训》)一事就发生在这里。与昆仑山相对的是不周山,神话中的共工一怒之下头撞天柱,把不周山碰得走了形,不再是圆形,所以才叫作不周山。昆仑山周圆而广大,对人类来讲非常混沌,人难以到达,也难以看清和说明,因此令人高山仰止,伏地而膜拜。昆仑在某种意义上还有“天”的含义,所以昆仑山也可以叫作天柱山,是支撑天地的巨柱,被描绘为天帝的下都,《列子·周穆王传》中也有提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的记载,其象征着崇高的地位。“河出昆仑”实际上就是说黄河发源于天山,因而李白那“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诗句并不是没有一点依据的艺术想象。昆仑神话中的昆仑具有混沌、神秘、神圣、天等多重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一座具体的神山,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
文献研究及考古证明,玉石之路远远早于同样穿越了昆仑山的丝绸之路数千年。正是因为有了玉石之路,它由近及远地不断延伸,才有了丝绸之路。至于李希霍芬于1877年命名的“丝绸之路”,是在对玉石之路完全不知情的知识空缺条件下出于欧洲人视角的一厢情愿式命名。有关专家通过对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出土的和田玉器等的分析,认为玉石之路比丝绸之路早了数千年。地理上巍峨高峻的昆仑山在中原先民视域中也是一座“高万仞”的百神居所。古代美索不达米亚遗址也出土了新疆和田玉。人们为这座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山赋予了最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以西王母、黄帝等为主要形象的昆仑神话体系,并记录在《山海经》等上古典籍中。《楚辞·天问》说的昆仑“悬圃”。“悬”的意思是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悬在空中;“圃”的意思是花园,“悬圃”的基本特色仍然是以美玉为环境象征的仙界不死景致,这是西方神话和世界其他民族神话所没有的玉石信仰的体现。
昆仑具有若干象征意义:一是国家性。昆仑山在中华文化史上代表着国家政治、国家主权等国家整体形象,涉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国家版图和政治秩序、伦理观念等意义。二是神圣性。昆仑文化中的昆仑崇拜实质上是天崇拜,与山崇拜、河崇拜、黄帝崇拜、玉崇拜、龙崇拜等密切相关,是一种神圣的文化符号。三是源头性。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堪称中国古典神话的主体,对中国其他地区的神话产生了影响。四是现代性。昆仑文化在当下仍然具有重要价值,可以通过与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结合,进行形式灵活的再创造,同时在文化交流互鉴中保持中华民族的主位和本体文化意识。五是虚实性。以优质石玉矿资源为基础,造就了昆仑崇拜文化现象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相间的特质。这些特点使得昆仑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构建的文化符号和标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对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骞是第一位在昆仑山地区做过长途旅行的知名探险家。在从大月氏返回中原的途中,张骞沿着当时被人称作“南山”的昆仑山北麓自西向东行进了一两千千米,尽情领略了这座千古名山巍峨壮丽的风貌。回到长安以后,他把自己见到的和了解到的“南山”情况报告了汉武帝。后来西汉的使者多次经过这里,“而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史记·大宛列传》),这段话的意思是汉朝的使者们在塔里木盆地追溯黄河的源头,结果发现河源在于阗南山,山中盛产玉石。于是汉武帝根据《禹贡》《山海经》等先秦典籍的记载,把于阗南山命名为“昆仑山”。司马迁也同意这种说法,“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史记·大宛列传》)。汉武帝所做的只是将于阗河(今和田河)确定为黄河之源,将其发源之山定名为昆仑山。尽管后世不时有人把昆仑山的名称冠在其他一些山脉上(如祁连山等),但是始终动摇不了于阗南山作为昆仑山正宗的地位。
二、昆仑神话:中国文化的初乳
华夏文明诞生之际的神话想象拥有极为深远的史前脉络,绝非汉字出现的年代所能束缚。叶舒宪认为,华夏神话之根的核心是玉石神话以及由此衍生的玉教信仰。从神话学的视角审视东亚地区玉器的起源,能够发现每一种主要的玉器形式(如玉玦、玉璜)的诞生背后,都有相应的神话观念在推动。通过考察出土玉器的年代以及地域分布,能够大致描绘出玉教神话信仰传播的路线图。从大传统的视野来看,在距今 8000 年至 4000 年这段时间里,玉文化传播的主要运动方向可简单归结为两个:一是北玉南传,二是东玉西传。之后,伴随中原文明起源,开启了另一种方向的玉石原材料远距离流动——西玉东输。其缘由在于,史前时期的玉文化传播主要以玉教及其神话观念的传播为主,以玉为神的观念传播到何处,便会在当地激发玉器生产和消费的群体行为,并使玉器成为地方政权的象征物;然而加工玉器所使用的原材料通常是就地取材,不存在跨地区远距离的大规模输送玉料的情况。但是,随着夏商周王朝的兴起,出现了全新的玉料种类长距离运输现象,即产自新疆昆仑山一带的优质和田玉材,首次开启了向中原大规模输送的历程。文明国家的建立需要多种战略物资的跨地区供应。西玉东输的文化史意义与当代的西气东输不同,在于和田玉为华夏传统带来的不仅是物质,更是精神动力,即国家主流的价值观念。从夏朝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以及殷商墓葬中出土的精美玉器,可以看出已有批量的和田玉供应。西周时期的高等级墓葬,如三门峡虢国墓和山西曲沃晋侯墓,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且制作精良,几乎全都是用和田玉制成。东周之后,儒家推崇“君子温润如玉”的人格修养理想,老子在《道德经》中宣扬“圣人被褐怀玉”的内敛精神,以及史书中围绕卞和献玉璞、和氏璧价值连城之类的叙事,“化干戈为玉帛”的理念毫无争议地上升为这个文明国家的主流价值体现。正因中国人崇拜了几千年的和田玉进入中原后始终保持着帝王玉的品质,所以难免会超越并压倒所有其他地方玉。到了汉武帝时代,所谓的开通西域壮举,实际上不过是将早已存在两千年的西玉东输路线,以官方设立关卡驿站的形式重新加以确认罢了。
记录昆仑神话的汉文典籍主要包括:《山海经》《淮南子》《穆天子传》《史记》《楚辞》《水经注》《太平御览》《道藏》等,这些典籍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昆仑神话的丰富内容,也反映了昆仑山在中国古代文化和信仰中的重要地位。昆仑神话的一些核心故事包括:西王母、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战蚩尤、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大禹治水、伏羲女娲创世、盘古开天、瑶池相会等。这些神话故事构成了昆仑神话的核心内容,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拜,也体现了中华民族早期的宇宙观和价值观。昆仑神话中的许多元素和故事在后世的文学、艺术和信仰中都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昆仑神话作为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深远影响。首先,构建文化源头。昆仑神话是华夏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是中国早期文明的曙光。华夏文明的形成发展、华夏文化的繁荣光大,都与昆仑神话有直接的关联。其次,丰富文学创作。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许多古代文学作品都以昆仑神话为背景或题材进行创作。比如《离骚》《九歌》《穆天子传》《西游记》等作品中都有昆仑神话的影子。第三,形成文化符号。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标识和精神象征之一,涉及中华文明的世界地位、国家版图和政治秩序、伦理观念等。它跨越了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纽带和精神家园。第四,拓展地文认知。古人想象中的昆仑山对中国的地文产生了深远影响,华夏先民认为昆仑山是大地中央。黄河水从这里向东滔滔,孕育了中华文明,被尊称为“母亲河”。第五,关联天文意象。昆仑神话中的圣境与天文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昆仑悬圃被认为对应着天上的紫微宫,而北斗七星也与神话中的圣境阆风相似。可以说,昆仑神话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昆仑精神:中华认同的纽带
昆仑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其原因在于昆仑文化深厚的历史根基和文化价值。昆仑山脉,被誉为“万山之宗”,是中国西部高原地貌的基本骨架,也是中华民族“龙脉之祖”。昆仑文化以昆仑山脉为主要载体,内涵丰富,包括了太阳崇拜、神话传说、自然崇拜等元素,对中华民族合众为一、融合发展的基本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昆仑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地”“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既体现了中华民族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也表达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华文明的形成起到了促进作用。这些神话传说在各民族中历代传承,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精神纽带。昆仑文化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在于其对中华文明的价值认同,它跨越了地域、民族和语言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昆仑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如自强不息、厚生爱民、革故鼎新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涵养库。这种文化认同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共同发展。昆仑文化不仅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国家认同的有力文化纽带,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资源。
中华昆仑神话与西方神话在本质上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首先,群体认同与个体本位的差异。中华昆仑神话强调的是集体主义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神话故事多从整个群体的价值和利益出发,强调的是对他人、社会、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女娲牺牲自己补天拯救苍生,大禹为救民于水患过门而不入,精卫变身成鸟以衔石填海。西方神话故事体现出来的价值观是典型的个人本位,更加注重以个人为中心,有着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如荷马史诗中的阿喀琉斯。其次,尚德与尚武的差异。中国的神话充满了浓重的伦理意识,侧重道德教化。神灵多以庄严肃穆、悲天悯人的形象出现。盘古开天辟地之后,献身创化了万物,山川河流、风雨雷电以及草木生灵。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尚德”精神是一致的。西方神话大多表现出很强的非伦理倾向,崇尚的是奥林匹斯诸神叱咤风云的武力,只顾自己的感受,满足自己的私欲,从不顾他人感受。奥林匹斯的统治者克罗诺斯通过阉割其父,登上权力宝座,受到其父诅咒,而克罗诺斯又被自己的儿子宙斯凭借武力推翻,最终宙斯依靠手中的雷鞭成为众神之王。第三,天人合一与人神对立的差异。在中国的创世神话中,神与人没有间隔,盘古开天辟地,化身为自然万物,之后女娲又抟土造人,人与神和谐统一,人与天地合一。在西方创世神话中,神的地位至高无上,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上帝创造亚当和夏娃并立下伊甸园的规矩只是为了替他管理世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西方“二元对立”思维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儒生们把礼学与和田玉结合起来研究,用和田玉来体现礼学思想。为适应统治者喜爱和田玉的心理,便以儒家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等传统观念加以阐释,加之和田玉物理化学性能上的各种特点,随之君子“比德于玉”,玉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玉雕艺术经久不衰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人七千年爱玉风尚的精神支柱。
哈佛大学神学院教授大卫·查普曼,在一场讲座当中,向台下近千名学生分享并阐释中国神话故事,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归纳中国神话故事的核心要义 —— 中华民族精神。他这样说:当面临末日洪水时,我们是在诺亚方舟里躲避,然而在中国的神话中,他们的祖先却战胜了洪水。看啊,依旧是抗争,与灾难进行抗争!(大禹治水)他说,假如有一座山挡在你的门前,你可能会选择搬家,这似乎是更好的办法。但在中国的故事里,他们却把山搬走了!(愚公移山)遗憾的是这种精神核心在我们的神话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神话是听从神的指令。他还说,中国人的祖先通过这样的故事告诉后代:可以失败,但绝不能屈服。中国人听着这样的神话故事成长,勇于抗争的精神已然化作遗传基因,他们自己也许并未意识到,但会像祖先一样坚韧。所以,现在你们再想到中国人那种执拗的不服输精神,就更容易理解了,这正是他们屹立至今的原因。
我们经常说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是靠着不断与自然、灾难、环境作斗争才延续到现在。但有几个人想到过,中国人这种延续了几千年的斗争精神是如何保持下来的?每个民族的神话都有自己的烙印,但你见过哪个民族的神话里有我们这么多战天斗地的抗争故事?老子“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这比“神爱世人”听起来残酷,但非常现实。我们从小听到大,并口口相传给下一代的这些神话故事,体现的绝不仅是故事那么简单。每个文明在初期都是有神论,但唯独中国的文明不畏惧神,也许正因为中国人深刻理解老子的那句话,所以中国的祖先从不把生存的希望寄托于神的眷顾,也因此,有人居然说中国人没有信仰。没信仰的民族能存续5000年吗?实际上,勇于抗争,不怕输,不屈服,是中华民族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四、昆仑价值:“合一共命”的源泉
正确阐明昆仑文化,必须塑造“合一共命”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观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应当以习近平所提出的 “五个共同” 作为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总体纲领,将把握处理 “四个关系” 作为基本准则,在对古今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叙述时,务必体现出历史逻辑思维所具备的整体性与连续性。我们深知,“合一共命” 乃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特性所在。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 “合一” 与 “共命”。在古代时期,从先秦部落联盟为民族融合奠定基础开始,历经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再到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民族融合持续不断地得以加强。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共同推动着社会的向前发展。步入近代以来,面对严峻的民族危机,从鸦片战争后的民族觉醒,到辛亥革命对国民团结的促进,尤其是在抗日战争中,各民族同仇敌忾,紧密地团结在一起抵御外敌入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有力地促进了民族的繁荣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加强,共同推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正是凭借着 “合一” 与 “共命”,实现了文化、政治、经济以及精神的深度融合,从而得以延续数千年之久,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合一共命”本质特征的内涵体现在:一是实体性,是在历史长河中自发形成的客观实在民族实体;二是融合性,以汉族为凝聚核心,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文化;三是统一性,这是最本质特征,自秦汉以来各民族不断走向统一,“大一统”意识体现整体性;四是共生性,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和培育精神,享有共同前途命运;五是一统多彩结构中的相互依存,如经济上特色产业互补、文化上相互借鉴;六是有机整体中的共担共享,面对困难齐心协力,共享国家发展成果。在新时代,应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其涵盖范畴广泛,涉及政治、经济、文化、语言以及精神等诸多重要领域。在政治层面,中华民族一路走来,虽历经重重艰难险阻,但始终坚定不移地追寻团结统一之目标,高度强调 “大一统” 这一核心理念。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不懈奋斗,这种对政治团结的执着追求成为中华民族的鲜明特征之一。经济领域中,各地区之间相互依存、优势互补。回溯历史,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在经济上始终保持着紧密的联系与互补关系,共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与繁荣。而在现代社会,各区域依据自身特色进行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了有机的经济整体,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协同发展。文化方面,中华民族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以儒释道三家思想为核心,广泛融合了百家之长。各民族的艺术形式相互交融,共同绘就了中华文化的绚丽画卷。同时,多种宗教在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存,相互尊重,共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展现出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语言领域,国家大力推行通用语言,从古代的雅言、官话到现代的普通话,这一传统已有数千年之久。通用语言的推广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搭建了重要桥梁,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精神层面,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文化根源和价值追求。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如 “仁、义、礼、智、信” 等价值观,深深烙印在民族的灵魂深处,成为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指引。共同的历史记忆,如古代的辉煌文明、近代的抗争历程等,将全体中华儿女紧密相连,激发着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则是当代中华儿女共同的奋斗目标,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合一共命” 这一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中华传统文化中的 “天人合一” 等深邃理念,以及 “天下为公”“和而不同” 等智慧思想,为 “合一共命” 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则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强调个体发展与共同体建设的协同共进关系,为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共同繁荣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和实践方向。
“合一”和“共命”是两个价值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新力的精神内核。“合一”既是基础条件也是方向动力。文化上的“合一”意味着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交流融合,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政治上的“合一”是维护国家的完整和统一,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经济上的“合一”指通过发展和共享资源实现各地区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精神上的“合一”是在思想和价值观上的共同追求和共同的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共命”就是荣辱与共、休戚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命运都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每个人的发展都与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共命”体现了个人与国家、民族的紧密联系。一是共同面对挑战。在面对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社会问题等挑战时,中华民族能够凝聚一心,共克时艰;二是共同分享成果。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所有成员都能够分享到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共同承担责任。每个成员都有责任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共同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合一”和“共命”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合一”是共命的基础,只有实现了文化、政治、经济和精神的合一,才能形成真正的命运共同体。“共命”是“合一”的目标,通过共同的努力和奋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强盛。
总之,昆仑文化当代价值需要被激活。要提炼昆仑文化当代价值,处理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关键方面:
一是尊重与传承历史文化。首先,保持敬畏之心。昆仑文化的历史部分承载着先辈的智慧和情感,对待与昆仑文化相关的历史遗迹、古籍文献等,要以敬畏的态度进行保护和研究。如建设昆仑国家文化公园,并出台建设保护规划,每年在特定时间举办以昆仑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祭祀文化活动,中国有句古话“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是讲国家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祭祀和军事行动。不理解政治的人可能觉得祭祀只是一个形式,军事行动只在战争时期重要。祭祀的本质是用一个共同的故事维系国民的凝聚力和身份认同,在祭祀活动中讲述这些神话故事如何在各民族中流传与演变,让人们意识到中华民族“合一共命”的文化源泉,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次,深入挖掘内涵。深入研究昆仑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挖掘其中蕴含的核心价值观、审美观念和哲学思想。比如,从古代关于昆仑山的神话故事中,分析当时人们对天地自然、人类社会的认知方式,以及对美好品质的追求等。
二是结合现代文化开展创新与转化。首先,创新表达方式。推进昆仑文化数字化,使其进入人心、融入产业;运用现代的艺术形式、媒体渠道和技术手段来展现昆仑文化。例如,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昆仑文化体验场景,让人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昆仑山的神秘氛围和历史文化底蕴;或者将昆仑文化元素融入现代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作品中,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的文化产品。其次,关注时代需求。结合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和人们的精神需求,对昆仑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寄托有着强烈的需求。可以从昆仑文化中提炼出与内心灵修相关的理念,如“淡泊宁静”“顺应自然”等,开发冥想、瑜伽等相关的文化体验项目,帮助人们缓解压力。
三是实现上述两者的有机融合。首先,相互补充与促进。历史文化为现代文化提供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素材,现代文化则为历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时代气息。在昆仑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既要保留历史文化的庄重与深刻,又要体现现代文化的活力与创新。例如,在设计昆仑文化主题的城市公共空间时,可以将古代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材料、设计理念相结合,营造出既具有历史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环境。其次,平衡传统与现代的比重。在具体的文化产品或项目中,要根据不同的目标受众和文化传播场景,合理平衡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元素比重。比如,针对青少年的科普读物,可以在保证历史文化准确性的基础上,更多地运用现代的语言风格、流行元素和互动形式,如漫画、趣味问答等,增加内容的吸引力;而在学术研究和专业文化领域,则更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原汁原味地呈现。
在当代,昆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昆仑精神作为中华民族认同的纽带,不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精神支撑,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融合和传承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