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有色集团可可托海矿区 工业遗产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讨

时间:2025-08-22    浏览:24 次     来源:

一、引言:工业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关联

20世纪以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遗存和文化符号,逐渐成为全球范围内关注的重要文化遗产。工业遗产不仅记录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的技术演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在中国,工业遗产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更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凝聚的重要文化载体。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工业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正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新疆有色集团可可托海矿区作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地,其工业遗产资源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技、文化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记忆和社会主义建设精神。三号矿脉、阿依果孜矿洞、地质陈列馆、苏式木桥、地下水电站、87选矿厂、俄式建筑群等工业遗产,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多民族人民在艰苦环境下共同奋斗、为国奉献的伟大精神。这些工业实践不仅推动了国家现代化进程,也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了深厚的共同体情感与文化认同。

当前,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已从单纯的物质遗存保护,逐步向文化价值挖掘、精神传承、民族团结、区域发展等多维度拓展。可可托海矿区作为国家工业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与利用不仅关乎地方经济和文化旅游的发展,更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化与凝聚。本文将从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出发,结合可可托海矿区的实际情况,系统探讨工业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开发路径。

二、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

(一)可可托海矿区的形成与发展历程

新疆有色集团可可托海矿区位于富蕴县西北部,地处阿尔泰山脉腹地,是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重要基地。自20世纪50年代起,可可托海矿区便成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域。三号矿脉的发现与开采,不仅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稀有金属资源,更在偿还苏联债务、两弹一星工程、核潜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号矿脉以其丰富的矿产资源、独特的地质构造和先进的开采技术闻名于世,被誉为“地质矿产博物馆”“稀有金属宝库”。该矿脉产出的锂、铯、钽铌等稀有金属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核能、电子等高科技领域,是国家战略资源的重要保障。在新疆有色集团可可托海矿区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汉族工人,还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等少数民族的积极参与,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劳动共同体。

(二)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的核心构成

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体系包括多个代表性遗址和设施,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文化生态系统:

1.三号矿脉:作为核心工业遗产,三号矿脉不仅是中国稀有金属工业的发源地之一,更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其露天开采遗迹、矿坑形态、矿种分布等均具有极高的科研和教育价值。

2.阿依果孜矿洞:由塔塔尔族矿工阿依果斯·沙里木发现,体现了少数民族在工业发现与开发中的重要作用。矿洞的复采历史,也记录了国家重大工程背景下各民族团结协作的历史。

3.地质陈列馆:始建于1956年,最初为矿务局职工俱乐部,后改建为地质博物馆,集中展示了可可托海矿区丰富的矿物标本和工业发展史,是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

4.苏式木桥:作为连接矿区与外界的重要交通设施,苏式木桥不仅承载了可可托海矿区的运输功能,也象征着中苏合作的历史记忆。其修复与保护,体现了对历史文脉的尊重与延续。

5.俄式建筑群: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所建的俄式建筑,是中苏合作与民族团结的实物见证。建筑群中仍可见当年的施工标识和历史铭牌,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6.地下水电站:作为国内第一座地下深水电站,其建设过程体现了中国工程技术人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该电站至今仍在运行,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7.87选矿厂:作为中国当时最大的选矿厂,其在浮选工艺上的创新和突破,推动了我国选矿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其技术遗产和工业文化至今仍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三)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

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不仅在物质层面具有极高的历史和科技价值,在文化层面也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团结记忆和社会主义建设精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可可托海矿区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劳动者。他们在共同的工业劳动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形成了民族互嵌、团结协作的共同体意识。

2.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可可托海矿区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的贡献,如偿还苏联债务、支持“两弹一星”工程等,体现了老一辈劳动者“吃苦耐劳、敬业奉献、艰苦奋斗、为国争光”的可可托海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3.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传承: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不仅是技术演进的见证,更是社会主义工业文化的载体。其蕴含的集体主义观念、劳动价值观、技术革新精神等,构成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工业建设过程中,传统工艺、民俗文化与现代工业技术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业文化体系。这种融合不仅体现在生产组织、工艺流程中,也反映在建筑风格、生活方式等方面。

5.红色文化资源的集中体现:可可托海矿区作为红色工业遗产的代表,其历史与精神内涵与“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高度契合,是新时代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资源。

三、工业遗产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功能与作用

(一)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载体

工业遗产作为工业化进程中的物质遗存,承载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不仅记录了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艰辛历程,也见证了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共同奋斗与牺牲。这种基于共同劳动和集体奋斗的历史记忆,使工业遗产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历史载体。

1.共同历史记忆的构建:可可托海矿区的建设过程,是各民族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共同参与、共同奋斗的历史实践。这种集体劳动经验,使不同民族的个体在历史记忆中建立起命运共同体的感知,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2.共同情感的凝聚:在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建设中,来自不同民族的劳动者共同面对艰苦环境、共同克服技术难题、共同完成国家任务。这种共同的情感体验,使各民族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成为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支撑。

3.共同精神的传承: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不仅承载着物质成果,更承载着“为国分忧、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可可托海精神。这种精神跨越时空,成为各民族共同认同的精神文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传承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

工业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认同的象征。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通过其建筑、设备、工艺、文献、口述历史等多种形式,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系统。

1.物质文化符号的承载:可可托海矿区的苏式木桥、俄式建筑、地下水电站等工业设施,是中苏合作、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是工业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体现。

2.非物质文化符号的传承: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精神、劳动制度、管理制度等非物质文化要素,通过口述历史、文献记载、文艺作品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3.集体记忆的再生产:工业遗产通过展览、教育、旅游、文艺创作等方式,不断激发公众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共鸣,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当代社会中得以再生产与强化。

(三)工业遗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平台

工业遗产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劳动教育的重要平台。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以其丰富的历史资源和精神内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教育基地。

1.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场所: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通过展示其在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中的贡献,激发公众的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

2.民族团结教育的现实载体: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记录了多民族劳动者在共同劳动中建立的深厚友谊,是民族团结教育的生动教材,有助于强化民族团结意识。

3.劳动教育的精神源泉:可可托海矿区的工业遗产所体现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精神,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培养青少年的劳动观念和集体意识。

四、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分析

(一)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成就

近年来,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体系逐步完善: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已被纳入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和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和地方三级保护体系。2018年11月,可可托海三号脉露天开采矿坑、阿依果孜矿硐等工业遗迹被列入工信部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2019年4月,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标志着其保护工作已上升到国家层面。

2.旅游开发成效显著:2013年成立的新疆可可托海北疆明珠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以工业旅游为核心,成功将可可托海国家矿山公园打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通过三号脉尾矿治理、地质灾害治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等工程,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旅游产品体系。

3.科研教育功能凸显:可可托海地质陈列馆作为全国首家以稀有金属矿物为主要标本的博物馆,馆藏400余件珍贵矿物标本,成为重要的科普教育基地。同时,可可托海干部学院将工业遗产作为现场教学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了工业遗产的教育功能。

4.文化价值深度挖掘:通过历史文献整理、口述史采集、影像记录等方式,系统梳理了可可托海精神的内涵,出版了《功勋》《可可托海往事》等书籍,拍摄了《可可托海的牧羊人》等影视作品,使工业遗产的文化价值得到广泛传播。

(二)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面临的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仍面临诸多挑战:

1.保护与开发的平衡问题:如何在旅游开发中保持工业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对遗产价值的损害,是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部分工业设施因旅游开发需要进行改造,可能影响其历史风貌的真实性。

2.技术保护难度大: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多为露天矿坑、地下设施等特殊类型遗产,受自然风化、地下水侵蚀等影响,保护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如阿依果孜矿洞存在岩体稳定性问题,地下水电站设备老化严重。

3.专业人才缺乏:工业遗产保护涉及采矿、冶金、建筑、机械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可可托海地区相关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了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

4.资金投入不足:工业遗产保护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特别是对大型工业设施的保护和修复。目前主要依靠政府拨款和企业自筹,资金来源单一且不稳定,难以满足长期保护需求。

5.社区参与度不高:当地居民对工业遗产保护的认知和参与度有待提高,工业遗产与社区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影响了遗产保护的可持续性。

6.数字化保护滞后:对工业遗产的数字化记录、虚拟展示等技术应用相对滞后,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保护水平和展示效果。

五、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路径

(一)构建多元协同的保护机制

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专门的《可可托海工业遗产保护条例》,明确保护范围、责任主体和保护要求。借鉴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经验,建立符合可可托海特点的保护标准和技术规范。

2.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设立工业遗产保护专项基金,吸引政府、企业、社会多方资金投入。探索“保护性开发”模式,通过适度旅游开发反哺保护工作,形成良性循环。

3.加强跨部门协作:建立由文旅、工信、住建、民族事务等部门组成的协调机制,统筹工业遗产保护与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将工业遗产保护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4.推动社区共建共享:开展工业遗产保护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保护意识。建立社区参与机制,让当地居民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成为工业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

(二)深化价值挖掘与阐释

1.系统梳理民族团结历史: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挖掘可可托海矿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整理典型人物和故事,丰富工业遗产的文化内涵。

2.创新展示阐释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VR/AR、全息投影等,生动再现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场景。设计多语种解说系统,满足不同民族游客的需求。

3.开发特色文化产品:创作以可可托海工业历史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通过文化创意产业传播工业遗产价值。

4.加强学术研究: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可可托海工业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研究,举办专题学术研讨会,提升理论水平。

(三)创新活化利用模式

1.打造“工业遗产+”多元业态:

工业遗产+红色旅游:开发"重走功勋矿"等红色旅游线路,讲好可可托海精神故事。

工业遗产+研学旅行:设计针对青少年的研学课程,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

工业遗产+文创产业:建立创意工坊,开发民族特色文创产品。

工业遗产+数字科技:建设数字博物馆,实现线上云游览。

2.推进文旅深度融合:

将工业旅游与当地自然风光、民俗文化相结合,打造复合型旅游产品。

开发“工业遗产观光+民族风情体验”的特色旅游线路。

举办“可可托海工业文化节”等主题活动,增强吸引力。

3.加强区域协作发展:

与周边工业遗产地建立联动机制,共同打造工业旅游走廊。

融入“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展现工业文明与多元文化的交融。

(四)强化教育功能发挥

1.建设国家级教育基地:

申报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开发针对不同受众的教育课程和活动方案。

2.创新教育形式:

开展沉浸式、体验式教育活动,如“矿工生活体验”“民族团结故事会”等。

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教育覆盖面,制作短视频、网络课程等数字教育资源。

3.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与国外工业遗产地建立友好关系,开展保护经验交流。

举办国际研讨会,提升可可托海工业遗产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论与展望

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作为中国稀有金属工业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团结记忆和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宝贵资源。通过系统保护、价值挖掘和创新利用,工业遗产可以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未来,可可托海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1.构建更加完善的保护体系,确保工业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深入挖掘各民族共同奋斗的历史记忆,强化工业遗产的文化认同功能;

3.创新活化利用方式,使工业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当代生活;

4.加强教育功能开发,让工业遗产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教材。

随着保护理念的不断提升和实践经验的积累,新疆有色集团可可托海矿区工业遗产必将在促进民族团结、传承红色基因、增强文化自信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支撑。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