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70周年纪念丨江山如此多娇
从丝路之路到黄金通道
到阿勒泰滑雪、去赛里木湖看“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赴那拉提草原驰骋,穿越塔克拉玛干感受浩瀚沙海,在喀什古城迷巷中聆听千年回响,最后融入大巴扎的喧嚣啃烤羊腿……越来越多的人对大美新疆心驰神往。而在这背后是新疆持续发展。“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笔下那一抹苍茫,勾勒出西域千年不变的壮阔。他怎么也会想不到今日新疆的蓬勃生机。从张骞凿空西域时“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的丝路繁华,到班超“平定西域五十余国”的戍边壮举;从左宗棠“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的深谋远略,历史把新疆反复锻造成撬动欧亚的支点;今天,中欧班列的汽笛替代了驼铃,万兆光缆替换了烽烟。当古代城池戍楼隐入黄尘,新的“钢铁驼队”继续沿着昔日的足迹奔向远方。
这片占中国1/6的热土,正以一种融合古今的磅礴气势谱写一曲传统与现代相互交织,生态与发展携手共进的华丽乐章。“超级新疆” 的立体长卷正徐徐展开。
经济强劲增长与产业升级
新疆正在以惊人的 “加速度” 一路飞奔。
民间投资同比跃升 24%,住宿餐饮更是飙涨 76.5%;人口净流入跃居全国前三。
2025年7月24日,自治区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上半年自治区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三次产业中,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夏粮单产持续增加;工业经济平稳向好,重点行业支撑有力;服务业稳中有进,交通运输业稳步增长。第一产业增加值640.43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876.14亿元,同比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5329.91亿元,同比增长5.5%。
凭借自身的区位优势以及产业互补的特点,将自身打造成为 “丝绸之路经济带中段现代制造与智能制造中心”。
数字丝绸之路
在国家“东数西算”与“双碳”战略指导下,新疆建设造数字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及跨境数据流动机制的创新等一系列措施,努力打造成面向中亚的数字经济合作关键枢纽。到2025年,新疆数字经济的目标体量要达到6500亿元,预计占GDP的35%。大家都清楚,算力的支撑其实离不开电力。而新疆的电力资源相当充沛,在全国电力市场当中,其电价处于较低水平。截止到2025年5月,新疆新能源装机规模已经达到了1.12亿千瓦,在电源总装机规模里所占的比重超过了55.72%。值得一提的是,新疆14个地州市的新能源装机规模均突破了百万千瓦,其中哈密市和昌吉回族自治州更是突破了千万千瓦。
农业现代化
水利项目
水资源紧张,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新疆一直坚持“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统筹方针,构建“南北互济、东西贯通”水网。
大石峡水利枢纽工程解决了高寒、高地震烈度、超深覆盖层等极端地质难题。2025年9月20开始蓄水可向塔里木河补水34.2亿m³/年,改善下游800万亩农田灌溉。
投资109亿,历时10年!被称为“新疆三峡工程”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于2021建成。坝高164.8米,总库容22.49亿立方米;位于高地震烈度区,攻克了高坝、高边坡、深厚覆盖层等世界级技术难题;创新采用“双轮铣槽+泥浆护壁”等先进工艺,建造了深厚覆盖层上全球最深的防渗墙之一。它彻底从“被动防洪”到“主动调控”。通过科学调蓄配置水资源,下游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千万亩以上,灌溉保证率提升至75%,重要粮食产区的叶尔羌河流域,从此没有了农业用水瓶颈。
塔里木河生态输水成效
塔里木河,全长达到2486公里,是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它的年均径流量接近400亿m³(含支流),由叶尔羌河、和田河以及阿克苏河等多达144条支流汇聚而成。这条河的水源完全依靠冰川融水和支流的补给,最终水流消失在台特玛湖或者罗布泊的干涸区域。
它的流域面积有102万平方公里,滋养着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带,面积约1500万亩,也因此被大家称作“沙漠生命走廊”。塔里木河作为南疆极为重要的生命线,在径流区内居住着1200多万人口,灌溉的土地面积超过4500万亩。
人们把塔里木河下游360公里的生态输水河段划分成了三个区域。每年,都会轮流选取其中三分之一的区域,把中上游的洪水当作生态水,输送到河流两岸的胡杨林,去滋养沿岸的绿洲。从2000年到现在已累计输水102亿m³。
为了验证轮灌的效果,工研究人员通过运用遥感技术、监测地下水位以及评估植被生长情况等方式进行评估。结果证实,地下水位从原来的8 - 12米回升到了2 - 4米,下游天然植被的面积增加了超过40%,植物的种类也从17种增长到了46种,鸟类数量更是增长了115% 。
水利工程将不稳定冰川融水转化为可控资源,保障绿洲经济系统稳定运行,实现防灾、供水与增收多重目标。生态廊道稳定有效控制荒漠化,保障交通干线与城镇安全。
交通基础设施跨越式发展
突破地理屏障
天山山脉的横亘、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广袤,再加上极端的气候条件,长期以来都限制着新疆区域的联通以及经济的发展。新疆大力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包括公路、铁路和航空。例如,建设了多条穿越天山山脉的公路和铁路,这些交通线路极大地缩短了新疆与内地以及新疆内部各地的时空距离。
生态治沙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新疆是我国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最大的省区,其中荒漠化土地106.86万平方公里,占新疆土地面积的约64%、占全国荒漠化土地的约41%,防沙治沙任重道远。
2024年11月28日上午,在中国新疆于田县万花园防沙治沙区,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空白区被栽上树苗,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合龙。
卫星遥感影像显示,这是世界最长环沙漠绿色生态屏障。
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好的区域,优先采用生物治沙的方式,种植梭梭、红柳、胡杨等耐旱植物。在“锁边”工程中被广泛应用的是恢复植被、涵养水源的生物治沙法。
2024年,阗东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新栽种的红柳、梭梭混交林,新完成治沙任务2.8 万亩。
如今,他们还尝试种植肉苁蓉、板蓝根,改善土壤的同时也实现增收。
在水资源条件相对比较匮乏,远离绿洲的区域,主要采用光伏治沙。成片的太阳能光伏板。巨大的光伏板不仅可以发电,还可以降低地表风速、减少风蚀作用,起到稳定沙土的作用。光伏板下的土地还可以通过种植耐旱植物或作物,用根系将沙土固定在地表,实现了发电、农业增收、治沙三合一。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难点地区,建有光伏项目,助力驯服流沙沙漠。例如,和田地区沙漠锁边4300MW光伏治沙项目正式开建,预计每年为电网提供清洁电能约71亿千瓦时。
在不具备水资源条件,光伏铺设条件也达不到要求的地方,主要以工程治沙为主。在沙地上插进芦苇秆,打上草方格,或者布设高立式沙障,阻挡流沙扩散。草方格,被称为中国人的治沙“魔方”,指的是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在流动沙丘上扎设成方格状的挡风墙,增加沙地表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使之无力携走疏松的沙粒,这样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能够截留降水。芦苇等材料往沙子里插多少是有讲究的,一般在沙子上面要留20厘米高,在沙子下面要埋15—20厘米,阻沙效果比较好。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内塔克拉玛干沙漠拍摄的野生胡杨和草方格
治沙效益
肉苁蓉、沙棘、玫瑰等特色沙产业发展,治沙劳动岗位增收,沙漠农业与畜牧业增收,光伏治沙的"绿色电力",沙漠旅游业发展,为农牧民提供了多元化的增收渠道。
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素有“玫瑰之乡”的美誉。在防沙治沙的过程中,当地群众通过不断培育和嫁接,目前已经在沙漠区域培育出耐旱、适应性强的玫瑰品种。2024年11月2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锁边工程”最后合龙的地方,当地村民种下了10万株玫瑰。经过半年时间的生长,10万株玫瑰的存活率达到了90%,是“致富花”也是“生态卫士”
新疆凭借“战略定位、基础设施、产业升级、生态治理”的协同推进,成功从内陆腹地转变为开放枢纽。水利和交通方面的超级工程,彻底改善了原本受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农业创新以及生态治沙有效的建立了生态与经济间平衡,强力支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高质量发展。由此形成了值得推广的“新疆模式”。
新疆已然成为欧亚大陆极为重要的陆路枢纽,同时也是能源保障基地。它所具备的区位优势以及资源禀赋,为未来打造区域生产与资源调度中心奠定了良好基础。随着“一带一路”合作不断深入,新疆正一步步成为连接中外市场的关键节点,吸引着包括算力投资在内的多种类型资本,发展前景十分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