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山的神话与“人化”

时间:2025-09-23    浏览:38 次     来源:逃逃君

早期的昆仑山是以“神话”的形式存在的,而非特指如今的地理山脉。

在张骞出使西域后,依照张骞的描述和当时人的地理观念,昆仑山的神话形式“丝滑附会”进了地理真实。


昆仑山也就从仙山变成了实打实存在着的地理单元。

《史记·大宛列传》:于窴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东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

昆仑山对中华文化有着重要象征意义,是中华文明的圣山,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

古时的地理知识有限,认为黄河起源于昆仑,黄河被视为母亲河,就有万物始于昆仑之说。

《山海经·海内西经》中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昆仑也被看为帝之下都,是帝王权利的源头。

汉武帝对昆仑山的“痴迷”也许幻想长生不老的虚妄有关,在神话语境下的昆仑山上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而西王母有不老药,吃了就可以羽化登仙。

先秦时期有关昆仑山的记载主要存于《穆天子传》、《山海经》等篇。

《穆天子传》记载于西晋时出于对战国竹简,讲述了周穆王“八骏”西巡的经历。

周穆王在昆仑见到西王母,两人在瑶池设宴对歌。西王母吟道:“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远,山川间之。将子无死,尚能复来?”(《穆天子传》卷三)

《山海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时,海内西经篇主要记载当时对所谓西域地区的山川、河流、国家、物产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围绕着昆仑山、西王母而展开。

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向立昆仑上。

《山海经·海内西经》

说昆仑山上有个开明兽,形状像老虎,有九个头。

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山海经·海内西经)

又说开明兽东面有很多巫师医师,手里拿着不死药。

张骞的“凿空”之举,无疑将想象照进了现实。

当时张骞所到的地方是于阗国,于阗国位于沙漠(塔里木盆地)的南缘深处,于阗国的南侧有一座绵长的高山。

当张骞把这一讯息传回来的时候,包括汉武帝本人在内的汉朝人立马将其和传说中的神山昆仑联系到了一起,认定那就是昆仑山,此后此山脉便一直以此为名。

史记・大宛列传》:“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阗,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

于阗国是连接中原、西域(今中亚)、南亚的交通要冲,境内盛产美玉(和田玉)。

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从当前考古的发现来看,产自新疆的和田玉就早已“流通”进中原。

例如,在商代晚期的大型往事墓葬妇好墓中就出土了大量精美玉制品,有学者认为那些玉制品可能就是来自和田。


妇好墓出土玉凤

河西走廊的重要关口,玉门关,也是因为运送和田玉石而有此名。

从神话传说到地理现实再化为精神象征,昆仑山就是如此神秘又富有力量。

从诗文的记载也能反映出,古人对于长生不老的意识越来越“进步”,到了唐代,从诗人的诗词来看,他们已不再相信或该说惦念不老药和西王母的无尽幻想。

李贺在《昆仑使者》如此写:昆仑使者无消息,茂陵烟树生愁色。金盘玉露自淋漓,元气茫茫收不得。麒麟背上石文裂,虬龙鳞下红枝折。何处偏伤万国心,中天夜久高明月。

去昆仑求仙药的使者一点消息都没有,茂陵(汉武帝陵墓)草都长得老高了,时间啊,匆匆而过,哪有长生不老的事呢?

李商隐在《瑶池》一诗中如此写: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此诗假借西王母的视角描写穆王西行的后续,西王母等啊等啊,穆王你的八骏能日行八万里,怎么不再来了呢?不来的原因也已“跃然纸上”,因为穆王早已不在了。

最喜欢的还是毛泽东的《念奴娇·昆仑》: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此时已再也无需提及、“附会”从前神话传说,这终年积雪、连绵不断的大山啊!愿取一倚天宝剑,把昆仑斩为三截,送给这世界一片和平,一方清凉!

字体:【大】【中】【小】
磅礴新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