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城”一词系蒙古语“塔尔巴哈台城”的汉语简称,该名称来源于塔尔巴哈台山,“塔尔巴哈台”,蒙古语为“多旱獭之地”。清代,塔尔巴哈台始建城于雅尔(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乌尔扎尔),因其地苦寒,后东迁至楚呼楚(今塔城),“楚呼楚”,蒙古语为“木碗”之意,维吾尔语意译为“缺切克”,哈萨克语转音为“桥协克”。
塔城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横跨准噶尔盆地西北地带及准噶尔西部山区。东南与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呼图壁县、玛纳斯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静县相邻;西南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精河县,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相连;东北与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福海县相接,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交界,内邻克拉玛依市和奎屯市。塔城地区总面积10.5万平方千米,人口110.87万,辖3市、4县,地区行政公署驻塔城市。
塔城地区素有“准噶尔门户”之称,境内有巴克图国家一类口岸,是新疆距离城市最近、通商条件优越的陆路枢纽。塔城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有也迷里古城遗址、准噶尔汗国故城遗址、乌孙墓、喀拉也木勒石岩画等文化遗迹和库鲁斯台草原、巴音沟、鹿角湾、孟布拉克夏牧场等风景名胜。
塔城地区所在区域在战国、秦汉时期为塞人、乌孙、匈奴等古代部族的游牧地。西汉前期,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控制西域地区。建元三年(前138)、元狩四年(前119),西汉中央政府派遣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联合月氏、乌孙等共同对抗匈奴。当时,塔城地区所在区域南部为乌孙游牧地,北部为呼揭游牧地。元朔二年(前127)至元狩四年(前119),汉武帝3次出兵重创匈奴,并在长安通往西域的咽喉要道先后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太初四年(前101),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今轮台县)等地进行屯田,并设置地方官吏管理。
神爵二年(前60),控制东部天山北麓的匈奴日逐王降汉,西汉中央政权统一西域。同年,设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西域地区纳入中国版图。作为西域一部分的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其管辖,从此之后至今的2000多年来,塔城地区始终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延光二年(123),东汉中央政权改西域都护府为西域长史府,继续行使管理西域的职权,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其管辖。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曹魏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己校尉,西晋中央政权在西域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管理军政事务,中原王朝北魏在西域设立西戎校尉,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其管辖。
隋代,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西突厥下辖诸部游牧地。显庆二年(657),唐朝中央政权统一西域后,在塔城地区所在区域内设阴山州、匐延州、玄池州、盐泊州等都督府,这些都督府先隶安西大都护府下设的昆陵都护府,后隶北庭大都护府。
唐天宝年间,在塔城地区所在区域设有曹禄州(在今塔城市西)、火拨州(在今和布克赛尔县),并有青海军城(在今沙湾市)、叶河守捉(在今沙湾市)、黑水守捉(在今乌苏市)、东林守捉(在今乌苏市)等军事设置。
唐开成五年(840)后,回鹘大规模西迁,其中一支迁往葱岭以西,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其控制,之后辖境属地方政权喀喇汗国。南宋绍兴二年(1132)地方政权西辽建立后,属西辽统辖,汉文史籍中出现也迷里(亦称叶密立,在今额敏县境)名称。南宋嘉定十ー年(1218),成吉思汗派兵击灭西辽,今塔城地区所在区域归蒙古汗国所统辖。
13世纪初,成吉思汗分封诸子时,塔城地区属窝阔台领地,汗府设在叶密立,即今额敏县境内。蒙哥汗继位后,设别失八里行尚书省,塔城地区为其辖区。元世祖忽必烈在新疆设立行尚书省,隶属别失八里省,元至元十九年(1282)设置塔尔巴合台驿。元至大二年(1309),窝阔台汗察八儿弃地出逃,塔城地区所在区域属地方政权察合台汗国统辖,至正六年(1346)后属地方政权东察合台汗国领地。
明代,今塔城境域为瓦剌蒙古土尔扈特部、和硕特部的游牧地,崇祯元年(1628)土尔扈特部西迁后,塔尔巴哈台一带为准噶尔部牧地。崇祯八年(1635),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建立准噶尔地方政权,将其统治中心移至和布克赛尔,今塔城地区辖境为其核心地带。
18世纪50年代,塔尔巴哈台成为天山北路的三大重镇之一,其地位仅次于伊犁和乌鲁木齐。清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灭准噶尔部,统一天山南北。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塔城地区所在区域为其管辖。
乾隆二十九年(1764)筑城雅尔,名肇丰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乌尔扎尔),作为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驻地;乾隆三十一年(1766)参赞大臣治所东迁200余里,在塔尔巴哈台之阳的楚呼楚重建新城,乾隆帝赐城名“绥靖城”,易其地名为塔尔巴哈台,简称塔城。
清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省下设道府厅县治理。光绪十四年(1888),设立伊塔道,裁塔尔巴哈台管粮通判,改置塔尔巴哈台直隶厅,隶于伊塔道,同时节制于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参赞大臣主管旗营及蒙古、哈萨克部落,直隶厅办理屯垦事宜。
民国1年(1912),新疆地区积极响应辛亥革命,成为中华民国的一个行省,塔城地区所在地区建制沿袭清制。民国2年(1913),塔尔巴哈台直隶厅改为塔城县,仍属伊塔道管辖;库尔喀喇乌苏直隶厅改为乌苏县,属迪化道管辖。民国4年(1915),从绥来县(玛纳斯县)析置沙湾县,属迪化道管辖;同年,设和什托洛盖县佐。民国5年(1916),裁撤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设塔城道,原属迪化道的乌苏县、沙湾县改隶塔城道。民国7年(1918),从塔城县析置额敏县。
民国18年(1929),改塔城道为塔城行政区,道尹公署改为行政长公署。并据各道尹公署改为行政长公署的先后顺序作为各区名称,伊犁道、塔城道、阿山道改为行政区,分别称第二区、第五区、第六区。同年,改和什托洛盖县佐为和什托洛盖设治局。民国29年(1940),设古尔班宗设治局于察汗托海(老裕民),后改为察汗托海设置局,隶属塔城县。民国31年(1942),撤销古尔班宗设治局,成立裕民设置局;改和什托洛盖设治局为和丰设治局。同年,设置托里设治局,隶属额敏县。
民国32年(1943),塔城行政长公署改称新疆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区改称塔城专区。民国33年(1944),和丰设治局升格为和丰县;裕民设置局升格为裕民县。民国35年(1946)8月,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塔城专员公署称新疆省塔城专员公署,下辖塔城、额敏、乌苏、沙湾、裕民、和丰等县。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塔城专员公署经改组仍沿用前称。1950年4月,专区各县相继成立县人民政府;5月29日,塔城专员公署改为塔城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1年12月,更名为新疆省人民政府塔城专员公署。1952年5月,托里县成立。1954年,改和丰县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区(县级),翌年改称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
1969年,经自治区革委会批准,成立塔城专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塔城专区改称塔城地区。1975年,沙湾县划归石河子地区管辖。1976年,乌苏县改为乌苏中心县。1978年,沙湾县重新划归塔城地区;同年,乌苏中心县撤销,恢复乌苏县。
1979年6月,塔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行政公署。1984年11月17日,国务院批准改塔城县为塔城市(县级)。1996年,乌苏县撤县建市。
2001年3月,撤销伊犁地区建制,所属各市县由伊犁州直辖;同时对塔城地区2市(塔城市、乌苏市)5县(额敏县、沙湾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实行原则管理。2021年,沙湾县撤县建市。2022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白杨市,为自治区直辖县级市。
2024年至今,塔城地区下辖3市4县,即塔城市、乌苏市、沙湾市、额敏县、托里县、裕民县、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行政区划格局维持不变。
供稿:综合处 杨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