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国际发展战略的目的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性理念,体现并包含着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一带一路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理念是周易以及和合文化,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合理念,由此,强调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必要性以及与一带一路产生的良好互促影响。通过分析历史,进一步证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无不体现并贯穿于国际文化交流之中。
一带一路;和合文化;周易;文化交流
2013-09-07,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面向中亚地区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大倡议。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以路为轴,以地为纸,以合作为画笔,一幅欧亚大陆友好合作的壮美画卷跃然纸上。2013-10-03,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中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印尼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今天的东盟同中国更是兴衰相伴、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双方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增添了人们对“亚洲世纪”早日实现的信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提出3年多,折射出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迁。从时间维度看,“一带一路”一头牵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实。它见证了千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风雨沧桑,也充满了日新月异的发展活力。从空间维度看,“一带一路”横跨欧亚大陆,撬动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梦想。它是中国联通世界的桥梁,也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从发展维度看,“一带一路”从概念到行动,从倡议到落实,其进展速度之快、成效收获之大,一再令世界惊叹。
从本质上看,经济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方式,生存基础和生存方式息息相关。经济基础决定生存方式,生存方式影响和制约生存基础,一般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欧洲的商品倾销到中国前就派利玛窦先到中国传布基督教文化,宣传西方文明,了解中国的需求和风土民情,广交朋友,为日后的贸易往来打好基础。一带一路建设属于经济范畴,有必要把中国的易学文化和合理念送过去,才能把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结成命运共同体。如果中国文化理念不过去,盲目在埃塞俄比亚投资,一旦生变就会产生巨大的风险,这个教训应该深刻汲取。
发展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的共同愿望,为什么要发展、如何发展是首要的问题。因为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把发展变成侵略主权和掠夺资源,这种被侵略、被掠夺的血泪史,一带一路沿线人民记忆犹新,因此更有必要把新时代一带一路生命共同体的崭新理念讲清楚。
1.一带一路与国际文化交流的理念是周易以及和合文化
“一带一路”国际发展战略的目的是合作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性理念,体现并包含着中国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思想方法是通过寻找事物的共性、共通性、主导(主流)性、主要的矛盾等规律,以顾全宏观长远的整体大局势为思想主体,所以如果要和谐共存,就有必要在国内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既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理念的传播,又有利于中国“和合”文化的发扬。
历史上不同的朝代及帝王大都追寻与《易经》易理的相协,用《易经》智慧治理天下,以确保社会统治长久的安定和稳固。《易经》讲阴阳变化,更讲变化的和合机理,讲如何通过阴阳变化求得整体的和谐。“和合”,在《周易》里虽然记述不多,但其中“求同存异”“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以及“阴阳交感”“相生相克”等无不蕴含着“和合”的理念。《易经》曰“九四:不克讼,复即命,渝。安贞吉。”即打官司的双方醒悟后停止诉讼,而各安归于命义。讼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将讼变为不讼,把讼的精力用于其他,岂不是安吉吗?正所谓“和为贵”。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五经之首,大道之源,其基本思想是“中道和合”,主张人道和谐,强调内在的“仁”的道德理念,外化为“礼”“义”“正”,讲究人不能自私自利,要自利利他,人人能利他,就能使人各自获得各自应得的利益;其核心就是“和”的理念,以中求和叫“中和”,致力于实现和就是“致中和”,并且进一步达到和与合的境界,这就是化解社会矛盾,通向“和谐”社会的经典理念,更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一道,携手共进,走向生生不息的发展之路的康庄正道。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根基的《周易》将和合思想贯穿世界万物,其中太极图是一个具有典型特征的和合图形,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含并体现着一个有形与无形、抽象与具体相统一的和合模式。另外,无论在易卦、易图、易传中都揭示了各种事物的和合规律。《周易》和合理念被儒家、道家、佛家等不同的学派传承延续,在结合自家思想特点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源泉与发展动力的同时,和合理念也在不断完成一个革故鼎新、推陈出新的发展过程。由此可见,中国文化的核心便是和合理念。
2.一带一路传承和合友好新理念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政治还是文化上,都饱受了列强的侵略与掠夺。当下的“一带一路”战略,决不会重蹈殖民主义的覆辙。儒家文化的核心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此来规范指导“一带一路”的建设实践,不仅具有现实意义,更是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促进发展与创新的结合。
如今中国作为经济强国,要实现合作共赢的生命共同体,应进行国际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是像过去殖民主义的侵略主权、掠夺资源。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就可以让世界看到强大的中国将成为促进世界和平友好的力量,为亚洲和世界提供发展机遇,而不是构成威胁。
在经济方面,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优胜劣汰、强存弱亡的现象是不适于人类的和谐发展,人类应该是互助的,彼此相让的,强扶弱、知化愚、大容小、富济贫,除去自己的优越感,视人与我皆平等。因此,和合思想倡导的竞争应该是光明正大、合法合规、合作共赢、具有包容性的良性竞争。《周易》讲“合于礼”“合于义”“合于正(信)”,认为人要遵循法则而行事。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只有倡导和合思想,才能实现良性竞争,才能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加强合作、共同进步。
在文化方面,“和合”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历久不衰、不曾中断的内在原因之一,是中华民族至今仍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将“和合”文化发扬与传承,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很好的吸收与融合,不仅有利于各国的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其本身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再以文化软实力带动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传承的是和平友好的新理念,必然不会让中国曾经经历的惨痛历史再次在其他民族上演,中国传统的和合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百年来挥之不去的伤痛也会时刻警醒着子孙后代坚定不动摇地走和谐道路。
3.国际文化交流体现中国文化特质
从鸦片战争导致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到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被迫签订的《辛丑条约》,清政府为了得到暂时的稳定、和平与发展,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地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清政府被推翻后,中华民国建立,但又遭到日本侵略,民不聊生,惨绝人寰。在不断遭受军事侵略的同时,中国还先后受到了以“进步思想”为名的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侵略,迫使中国乱上加乱,列强以此又从中获利。
这里的国际文化交流显然不同于文化侵略,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文化侵略指的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试图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去取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念。文化侵略的实施者惟我独尊,有预谋地迫使对方接受自己的核心价值观念。而文化交流则是交流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行使文化选择权,各自以我为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借鉴和吸收对方的文化精华。文化侵略行为与中国文化本身所倡导的“和”“合”“仁”“义”等理念就是全然相悖的。《说卦传》中有“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孔子也讲“仁者,爱人”,仁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理念,其核心是互爱,实质是善。以不人道的侵略行为发展和合文化,在逻辑上也是行不通的。中国进行的国际文化交流是文化本身所传达的理念。
中国人民是依靠着顽强的民族毅力与斗争精神才得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表现出极大的凝聚力和无往而不胜的力量。这种“力”体现在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孕育在各民族人民的心灵深处,是中华民族文化和合精神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之后,又不断在政治和经济上进行摸索改革,最终通过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改革开放,因此综合国力大大提升,逐步转型成为如今的经济大国、军事强国。那么今天的“一带一路”愿意主动帮助未发达国家和人民,既是中国应尽的义务,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特质的体现。
古有国清寺收留拾得,拾得以余羹接济寒山,二人吟诗谈经论道,最终留有“和合二圣”“和合二仙”的美名。今有“一带一路”的国际发展战略,中国在自己发展的同时,愿意帮助后发国家,互联互通、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命运共同体。这是中国和合文化的千年延续、生生不息。“正邦化邦,万国咸宁,化成天下,吉无不利”是《周易》追求社会文明的基本目标。《周易》希望社会文明不断地进步,最终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正邦”是一种治理目标,中正而不偏邪。贤君贤臣管理国家,以德育民,政治平和,刑罚轻明,财务平施,以怀柔的政策对待外邦,以达到内外和谐的状态,在这样的基础之上“教化德化”邦国,从而使得万国皆安宁,化成天下,达到天下大治、天下文明的境界。
[1]丘亮辉,陈建新.和合思想与易道文化[C]//寒山寺文化研究院会议论文集.苏州:九届寒山寺文化论坛,2015:28-31.
G812.47
A
10.15913/j.cnki.kjycx.2020.08.034
2095-6835(2020)08-0083-02
王爱霞(1990—),女,河北石家庄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助教,苏州科技大学教育与公共管理学院2014级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科技哲学。
王爱霞(苏州市职业大学,江苏 苏州 21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