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9日至10月4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阿勒泰哈巴河县加朗尕什水库淹没区的加朗尕什墓地、哈拜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发掘墓葬44座。两处墓地周围分布有大量的岩画,墓葬分布在别列则克河两岸台地上。墓地所在地是加朗尕什村牧民冬牧场。
加朗尕什墓地共发掘墓葬16座。墓葬地表封堆有石堆、石圈石堆两种,封堆直径3~12米。有的墓葬封堆上立有石柱。墓室有竖穴土坑墓和石棺墓,墓中人骨均不全,有的墓葬内不见人骨,另有无墓室墓以及疑似祭祀的遗迹。出土遗物有铜器、一件夹砂红陶罐和一件石拍(图1)。石拍表面粘附着疑似金属的细微颗粒,这件石器可能是矿石冶炼的工具,陶罐内壁附着残留物。墓地北侧的岩石上有大量的岩画,主要为羊、牛、马等动物和射箭、舞蹈形象图案。
图1加朗尕什墓地出土的陶罐与石拍
哈拜汗墓地位于水库大坝上游两公里处,与穆斯林墓葬混杂分布。调查确认,共分布有墓葬73座。此次只发掘墓葬28座。封堆类型有石堆、石圈石堆,直径3~18米,高0.2~1米。墓室有竖穴土坑、石椁墓、偏室墓、地表石棺等类型。葬具有石椁、石棺、树棺等。墓中人骨多不全,葬式有仰身直肢、侧身屈肢等,墓向主要为东南至西北向。出土有陶壶、铜镜、铜刀、砺石、金箔、木盘、桦树皮盒等遗物。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发掘中,在封堆下原始地表上的石圈中、墓室口盖板及墓室内的填石里发现有数块岩画石板,上有羊、牛、驴、射箭、人物、手掌等图案。墓地周围的岩石上也有大量的岩画,以羊、牛、马等动物图案为主。
M18、M23是哈拜汗墓地具有代表性的两座墓葬。M18位于哈拜汗墓地西南,其东北为M16,西为M19。地表圆形封堆由黄土夹小砾石堆积而成,直径16.5、高0.45米。墓室为竖穴石椁木棺墓。开口为圆角长方形的竖穴内填黄土和石块。下半部有青石板遮盖的石椁,石椁用大块石板围砌而成,现仅存西侧和北侧的石板;内置树棺,树棺是将一根完整的树干掏挖制作而成,树棺内有零星人骨,不见遗物(图2)。M23位于哈拜汗墓地西南部,圆形封堆,由黄沙土夹卵石堆积而成,中部无石,直径6、高0.35米。墓室开口于封堆下中心位置西北处,呈圆角长方形,墓室长2、宽1.4、深1.7米;内填砂砾及黄土。竖穴下半部为一用四块石板围砌成的石棺,石棺盖板为一块长方形石板,现已裂开;石棺底部西侧有一占据底部一半的石板,上面安放一幼儿尸骨,侧身屈肢,尸骨上可见织物残留的经纬痕迹,原来应穿有衣服,身下铺有树皮;墓室没有底板的位置放有陶壶、木杯、木盘、桦树皮盒,在木盘内放置有两段羊尾和一把铁刀。石棺盖板和底板边缘均被修整过(图3)。
图2 M18石椁、树棺
图3 M23石板石棺墓
哈拜汗墓地还偶见小石板石棺墓,石棺长约1、宽约0.8、深约0.6米,这类墓葬多数被破坏。M10墓室填土中发现凿刻有岩画的岩石多块,画面为北山羊、牛、手掌、射手射箭等图案;M12墓室封口处有凿刻有岩画的岩石,画面为羊的图案;M25墓室中出土有一块长条形岩石,两面均凿刻羊、鹿或者类似驴的图案,这条岩石与鹿石比较相似(图4)。
图4 两面都有岩画的石板
哈拜汗墓地出土一件折边直缘铜镜,与亚欧草原早期铜镜的特征一致,这种铜镜分布地域广泛。哈拜汗墓地M23中发现木盘、带柄木杯,周邻地区的考古发掘的完整木器较多,主要集中于阿尔泰山北部的永久冻土墓中,木器中的木盘、木杯与哈拜汗墓地中出土的特征比较相似,尤其是带柄木杯,木柄多制作成马蹄状或者鸟首状,完整马蹄状柄木杯多见。
加朗尕什和哈拜汗墓地附近都有较多的岩画分布,墓葬中出土绘有图案的石板,可能表明墓葬与岩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墓葬中的岩画或早于墓葬抑或死者就是其中一些岩画的创作者?
1963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阿勒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及其支流附近共清理墓葬600余座,多属于青铜时代中期至早期铁器时代遗存。其中1963年在阿勒泰市切木尔切克乡发掘的克尔木齐墓地年代最早,属于青铜时代中晚期到早期铁器时代,研究者将这类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克尔木齐文化。这类文化陶器主要以平底筒形罐、尖底橄榄形罐为主,以坟院式墓葬为特点。[1]加朗尕什墓地与哈拜汗墓地从墓葬形制、出土遗物方面体现出了与克尔木齐文化较相近的特点,早期的石板石棺墓形制以及陶罐、陶壶类型与1963年克尔木齐墓地的文化特征比较一致;木盘、带柄木杯则与阿尔泰山北部巴泽雷克墓地的文化特征接近。总体上说,这两处墓地的发掘,进一步扩展了克尔木齐文化的分布范围,这对于克尔木齐文化的认识和研究,有重要意义。
在新疆田野考古发掘中,墓葬中出土岩画石板的情况原来也有发现,但均没有这次发现的数量多。哈巴河县这两处墓葬出土的岩画石板有助于岩画相对年代研究,墓葬与岩画相结合的研究或许是观察阿勒泰地区古代文化、了解古人精神世界的一种途径。
注释
[1]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克尔木齐古墓群发掘简报》,《文物》198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